

摘 要:學困生思想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高校在學困生思想教育中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發現苗頭的意識不足、思想教育方法過于單一、全員幫扶機制不健全、學業預警后幫扶工作滯后等。運用積極組織系統法,搭建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學校與個人、家庭與社會、社會與個人、家庭與個人的聯動機制,推動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循環閉合中得到加強,對于破解學困生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困生;思想教育;積極組織系統法
“積極的社會組織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生長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1]積極心理學鼓勵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去考察,這種方法被稱為積極組織系統法。學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學習困難或障礙,成績明顯低于常人,難以完成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2]在學困生思想教育中引入積極組織系統法,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資源,教育轉化工作就會取得實效。
一、當前高校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學困生思想教育是世界性難題。多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想辦法,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但由于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難度大、見效慢,故許多教育工作者從觀念到行動,還存在著重視不夠,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等現象,組織力量系統地進行研究探索的更少。概括起來,存在如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發現苗頭的意識不足
盡管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學業預警機制,但也屬于出了問題才關注的事后提醒,早發現、早介入的機制不夠健全。為每一名學生量體裁衣,分類施教,責成專人跟蹤觀察,不間斷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尚有差距。這種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做法,導致工作缺乏預判性,難以達到抓早抓小、發現苗頭及早施治的目的。
(二)思想教育方法過于單一
許多高校學困生思想教育方法單一,尚未做到與時俱進、與事俱進、因人施策。不外乎采取嚴抓考勤、進而約談,最后施以校規校紀,直至勸退或開除的“三步走”的策略加以應對。未能做到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從細微處入手,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因人施策,挖掘學生積極因素,激發自身潛能,提升癥狀自我修復能力,實現學生“自愈”。
(三)全員幫扶機制不健全
在教育工作者思想中普遍有種認識,解決學困生心理問題是心理學老師或心理咨詢師的事情,自己并不熟悉心理學理論,也不是心理學教師,沒有能力去幫助學困生解決心理問題。這種片面認識直接影響全員育人機制的形成。
(四)學業預警后幫扶工作滯后
據了解,大多數高校對學困生的跟進幫扶工作做得不到位,特別是針對具體學生制定幫扶計劃,按步驟采取幫扶措施尤為缺乏。作為系統工程,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激發其幸福感,增強學困生自我決定能力,挖掘其快樂潛質,實現對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就更少了。
二、積極組織系統法在高校學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應用
積極組織系統法講求整體性、整合性和統籌性,要求整合多方面力量,多角度全方位統籌,辯證施策。在學困生思想教育中,應該建立六個方面工作聯動機制。
(一)建立學校與社會聯動機制
學校和社會聯動,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學困生思想教育過程中,集合學校與社會資源,可以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筆者在這方面做過有益探索,我們與社區、企業建立“聯學聯做”合作機制,按照項目運作的方式,邀請社區、企業相關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深入師生,開展專業拓展和幫扶活動;邀請成功人士、企業、社區人員做學困生的成長導師,引導學困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鍛煉能力;學校組織學困生定期到企業、社區,開展“聯學聯做”和實踐活動,讓學困生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體驗學校以外人際交往和具體工作,提升對社會的認識度,享受社會活動的樂趣。學困生很快能認識自己的局限,看問題的視角逐漸發生變化,心理慢慢陽光起來,人際交往得到改善,學困狀態得到改善,最后都順利完成學業。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考究這一問題,最后的結果將截然不同(如表1)。
因此,把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學校之外,可以增加新鮮感,使學生獲得嘗試的沖動,促使學生把自己擺進去,教育就會取得好效果。當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內遇到瓶頸時,我們不妨換一下思路,把他們放到廣闊的社會舞臺上,讓他們經風見雨,自覺感悟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升自我決定意識與能力。這種合作教育的方式較學校單方面教育優勢更加明顯。
(二)建立學校與家庭聯動機制
現代社會,盡管部分教育功能已經從家庭教育中分離出去,但家庭的基本教育功能并沒有湮滅,只是重點會隨著孩子人生階段的轉換而發生轉移。因此,家庭要糾正把孩子送到學校萬事大吉的錯誤認識,自覺履行職能,主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尤其在學困孩子的思想教育上,應該傾注更多精力。家庭要繼續發揮“第一課堂”作用,承擔“情感聯絡”“暖心教育”等情感溝通工作;學校主要承擔思想引領和學業教育的任務。家校聯手建立共育機制,抓苗頭性,早施策,教育才會有效果。如一名大三女生,原本學習成績不錯,但大二下學期,看到許多同學邊學習邊打工,可以掙錢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軟磨硬泡,說服父親為其投資租場地買設備,辦起了禮儀公司。從此,該生一心撲在“事業”上,把學業拋到九霄云外,大二結束時就收到學業預警,進入學困。班主任、輔導員多次與其談心,勸其回歸正途。但她表示,自己業務很忙,無法兼顧,希望學校網開一面,依然如故。后來,家校聯起手來,一道去做學生的說服教育工作,最終使孩子回到了課堂,順利畢業。這個案例我們不妨從學校教育和家校共育兩個角度進行比較,效果如何一目了然(見表2)。
因此,當學生出現學困問題時,只要家校溝通到位,認識一致,雙方聯手,就可以收到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學校與個人聯動機制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學校與學生只有進入聯動系統,充分動起來,工作才有效果。因此,學校要積極搭建“動”的平臺,從學生一入學開始,就通過“雙向互選”的方式,為每名學生配備導師,實施學生學習生涯全程導師制。通過導師四年不間斷的導行導學、日常摸排等方式,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將學困消滅在萌芽狀態。當學生出現學困問題后,學校要立即啟動聯動幫扶機制,調動班級、宿舍、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任課教師、學院管理層等多方面力量,采取結對幫扶、營造氛圍、創設情境等措施,多管齊下,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建立心理輔導機構與學困生個人、學困生個人與輔導教師的雙向互動機制,學校指派心理教師指導舒緩學困生思想和情緒,學生個人約談心理老師,心理老師開展跟蹤服務,形成學校與學困生個人幫扶閉環。如建立學生骨干幫扶學困生機制,教師黨員結對幫扶學困生制度,學業導師定員幫扶學困生制度,學困生考勤節報告制度,學院領導深入宿舍聯系學困生制度,輔導員日查宿制度,班主任周入宿制度,黨員工作站與宿舍團小組幫扶制度,同舍督促幫扶制度,等,使學困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關注。學困生提出的任何問題,出現的任何事項,都能在較短時間得到回應和解決,這種群防群治式的聯動舉措,增強了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四)建立家庭與社會聯動機制
家庭教育對于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家庭教育問題沒有獲得妥善解決,個體自身的生活質量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就會大打折扣,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很多進入社會的成年人的心理障礙或疾病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當。[3]因此,家庭在學困孩子的思想教育問題上,要尋求多方面的社會支持。而社會對家庭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現為公共服務。家庭要有意識地挖掘社會資源,利用好當地圖書館、美術館等平臺和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活動,引領孩子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熏陶,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內蘊著的中華傳統美德元素、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領會革命文化中所蘊藏的革命精神、愛國精神,領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孩子在感悟美德的同時,愉悅身心,提升文化認同,堅守誠信,崇尚正義,遵守良序,追求高尚,構筑堅強心理防線,積累脫困潛能。
(五)建立社會與個人聯動機制
社會越是進步,企業家和社會愛心人士越是愿為人才培養做工作。學校應緊緊抓住機遇,為學困生思想教育搭建平臺,聯系責任心強、有熱心、有愛心、有擔當的企業家或愛心人士,擔任學困生的社會輔導員,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結成幫扶對子,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進行深層次幫扶。當然,在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的選擇方面,一定要注意甄別,并保持全程跟蹤,以防被別有用心者乘機利用。只要運用得好,這種社會和個人的聯動機制,教育效果會更加明顯。
(六)家庭與個人聯動機制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家庭要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序良德的責任,為學困孩子做表率,有意識地讓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要積極營造溫馨的親情氛圍,即使孩子在學校期間,依然經常利用新媒體,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讓孩子體會愛與被愛、關懷與被關懷,學會感恩,主動融入社會大環境;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家庭要及時給予鼓勵、疏導,同時調動社會資源,給予情感上的撫慰和精神上的鼓勵,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生活,面對逆境;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凝練家風家訓,以良好的家訓感染教育學困孩子。
運用積極組織系統法,把整個系統內部的各種關系鏈接起來,聯動運行,多方面資源優勢才能得到發揮,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244.
[2] 譚娟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高校學困生轉化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2009(5):45.
[3] 李松濤.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研究[D].北京:中國知識資源總庫,2014:9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A/OL].2015,10(16):[2020-6-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項目“高校學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應用研究”(NJSZ18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日晨(1970- ),男,山西朔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