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越
摘 要:教師和學生群體真實地呈現(xiàn)著多樣性與差異性,師生關系作為一個整體,師生之間和諧與否,主要取決于師生這兩大主體是否擁有學習共識。師生學習共識缺失,“導學”與“自學”失衡,引發(fā)師生關系緊張。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以“學習”為中心,發(fā)揮學習領導力,加強師生合作學習,讓彼此學習可見,構建以學習共同體為導向的“互生共學”的師生學伴關系,超越主客體之爭,師生一體,學習同心,匯聚能量,共振增值。
關鍵詞:師生關系;學習共同體;學習中心;互生共學
師生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師生的人格養(yǎng)成、心理健康、學習成就。當從“教師中心論”,教師作為絕對權威,學生日復一日承受教師的身體規(guī)訓、話語霸權、思維強制、個性壓抑,逐漸讓位于“學生中心論”,學生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學生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時代的網(wǎng)絡土著民,文化反哺能力增強,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被消解,地位下降,師生關系從“支配-從屬”轉變?yōu)椤胺湃?自主”,形成“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對立排斥,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從教育主體的角度思考師生關系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意識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矛盾實質是“導學”與“自學”的矛盾,應回歸“學習”這項師生共有的終身持續(xù)的活動中。布盧姆曾寫道:“人類不顧一切尋找的親密聯(lián)系,是在全體渴望求知的共同體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也正是在真實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中構建起來的。
一、何謂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共同體的一種類型,共同體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認為“共同體”是基于人類自然意志形成的有機生命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共同體的概念不斷演變,從自然形成轉變?yōu)槟繕嗣鞔_與主動建構,從同質封閉轉變?yōu)楫愘|開放,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和而不同、交響互依,共同追求進步。
美國教育學家博耶爾在其報告《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中首次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倡導建立學習共同體是要實現(xiàn)有效的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構筑學習共同體是一項以“合作”為基礎、相互學習、心心相印、一起成長的教育改革實踐我國學者潘洪建指出,“學習共同體既是學習組織,也是精神追求,形成于在班級教育中,師生基于共同愿景,以真實任務為核心,進行持續(xù)和深層的合作互動,以追求共同進步”有學者概括了學習共同體的主要內涵,包括共享愿景、合作學習、對話協(xié)商、智識共享,具有成員地位平等性、活動氛圍民主性、主體間共生與互動性、共同體活動目標激勵性的特征,并引用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論”,強調泡菜的“汁”對“菜”的浸潤作用一樣,凸顯學習共同體超強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學習共同體核心在于“學習”,“學習”既是“共同體”的奮斗目標,又是“共同體”的形成途徑,“共同體”中的成員必須具有持續(xù)的學習意愿,每個人都能“美人之美”,主動相互學習。概言之,學習共同體是師生為了追求共同成長,通過持續(xù)有效地學習,尊重差異、平等對話、合作共享、互助互惠而凝聚的多元異質、和諧融洽、精神自覺的團體。
二、師生學習共識缺失引發(fā)師生沖突
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真實地呈現(xiàn)著多樣性與差異性,維系異質師生之間穩(wěn)定的師生關系須基于師生共性,即學習共識。學習共識是師生關系的黏合劑,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當師生難以達成學習共識,則易導致師生沖突。
(一)利益至上下的學習認識扭曲
人們強烈批判學校趨向現(xiàn)代企業(yè)化的績效組織,將課堂作為流水線型工廠加工車間,視學生為待組裝的產(chǎn)品,進而強調人的主體性,推動“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但現(xiàn)實中,學生成績依舊是教師績效考核的利器,“以高分為目標”的應試教育依舊普遍存在。學校從“加工廠”轉變?yōu)椤吧虉觥保n堂從“加工車間”轉變?yōu)椤爸R販賣店”,教師從“工人”轉變?yōu)椤胺照摺保议L為學生提供金錢資本,學生成為消費者。師生日復一日地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知識交易,各取所需。教師因“金錢”施教,機械輸出知識,忽視教“學”,學生因“名次”而學,被動接受知識,難以生發(fā)智慧。學習成為獲取利益的手段,師生關系僅保持在最表層的單一的“我—他”式認知授受的線性關系,缺少親密情感和精神聯(lián)結。
(二)狹隘教學下的學習者角色淡漠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有教師“傳授”和自己“尋找”兩種途徑。教學實踐中,教師“傳授”常易出現(xiàn)兩類極端方式,一是“以教統(tǒng)學”,教師學習在先,在學習先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處于主導方面,以“先知”從而對“后知”學生居高臨下“宣誓知識與真理”;二是“以學統(tǒng)教”,教師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時代,學生擁有海量免費的學習資源、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學生文化反哺能力增強,對信息的接收和學習常常先于、多于、優(yōu)于教師,從而放任學生自學。前者,教師習慣于扮演權威領導者、紀律執(zhí)行者、知識傳播者,忽略學生學的價值優(yōu)先性與實踐優(yōu)先性,后者,教師降低自我身份,迷茫在的教師豐富的“角色叢”中。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教師缺乏從動態(tài)發(fā)展的角度看待自身學習者角色,師生易喪失共同話語,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平等。
(三)虛假互動下的學習引導缺席
如今,對于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發(fā)展的認識,已經(jīng)不是“是否需要”,而是“如何實現(xiàn)”。彰顯學生主體性基于合理平衡導學與自學的關系,導學與自學關系的平衡,取決于教師對“導學”的“度”把控,教師的掌控度體現(xiàn)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往。師生互動交往效果決定了師生關系的品質。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充斥著大量虛假互動,一是導學過度,如“跟風式”程序化互動、“控制式”自導自演的討論,即為控制壓迫,學生消極疏離;二是導學失控,如“缺場式”差別待生互動、“放任式”日常閑聊,即為無所適從,學生學無所獲。教師學習引導缺席,學生學力下降,很大程度不能認可教師,師生漸行漸遠。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導向的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教育教學的永恒存在決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關系構建關鍵在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在學習共同體中,超越主客體之爭,師生一體,學習同心,匯聚能量,共振增值。
(一)樹立“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增強平等共生意識
學習共同體導向的師生關系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求發(fā)展,在真實聯(lián)結和有效互動中構建師生關系,實踐表明,“學習中心的教學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教師的學習中心的教學信念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學習中心教學水平,”學習共同體能夠提升教師的學習中心信念水平,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改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其一,強化終身學習意識與行動,終身重視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學而不厭,樂學好學,樹立了為人師表的典范。真正為學的人,是永遠走在路上,不知滿足的人。其二,踐行“為學而教”,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自身學習而教。教師的教源于教師的學,“教”即學以致用,同時,教學活動亦是學習修行。師生關系構建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的改革重在“學”的改革。
(二)發(fā)揮教師的學習領導力,提高學生學習掌控力
如同交響樂團中,需要指揮,樂手中,會有首席,在師生學習共同體中,需要“首席學習官”,即教師的學習領導。一方面,教師的學習領導力肯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意味著教師需要保持必要的權威,防止教師對“民主平等與教師主導”發(fā)生認識上的困惑與實踐中的偏頗。師生之間存在平等與不平等的矛盾,民主平等是自覺遵守規(guī)則接受一定約束上的人格平等,不平等則是由于教師在知識能力、經(jīng)驗智慧上超越學生而造成的不平等,這是教育教學活動存在的根本,也決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學習領導力是教師能夠引領自身的學習,向學生示范學習,引導學生學習,激活師生雙主體的學習能量。教師的學習先于學生,是人類已有文化的掌握者,通過示范學習讓自身學習可視化,組織、引導學生以最優(yōu)的方式改進自身學習。學生在其自然、自覺下的學習水平不能夠滿足實際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只有在教師合目的性、規(guī)律性、專業(yè)性的引導下才能夠達到正向、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
(三)加強師生合作學習,追尋學習快樂
在學習共同體中,師生之間需要增進互動和對話,突破單教、獨學的效能上線,設定清晰合理的學習目標,通過合作學習,激活雙主體的能量。師生合作學習,實則讓學生的學習對教師可見,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可見。首先,獲知和理解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的視角看學習。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并依靠他人的課堂觀察來了解學生所思所知,針對學優(yōu)、學困、厭學、過度競爭的學生,理解其學習的相似性并接納差異性。所有學生都會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都需要掌握足夠且適合的學習策略去應對,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來潛移默化教授學習策略,又提供多重平臺發(fā)展和強化學生的學習策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是自己教學的學習者。其次,向所有學生真誠地、充滿熱忱地展示對于學生的高期望,如實又巧妙地反饋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以開放、樂觀地態(tài)度允許學生暢所欲言、犯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被邀請到課堂中學習,獲得寬容和鼓勵,知道教師理解自己。學生為了深化這份理解,獲得學習的安全感,能夠成功地自我學習,就會將教學視為他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教師的熱情和真心具有傳染力,學生從中模仿和學習,會以同樣的興趣去關注其他同學的學習,坦率、愉快地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習經(jīng)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師。師生在這樣一個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精神愉悅地學習共同體中相互協(xié)作、孜孜不倦地探索求知,情感與思想交融,學習不斷增值。
參考文獻
[1] [美]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戰(zhàn)旭英,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330
[2] [日]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03.
[3] 潘洪建.“學習共同體”相關概念辨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3(08):12-16.
[4] 文軍萍,陳端.超越課堂:課程學習共同體的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4):42-48.
[5] 呂冰,陳云,熊飛.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師生發(fā)展研究[J].教育評論,2019(09):131-134.
[6] 陳靜靜.跟隨佐藤學做教育:學習共同體的愿景與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01.
[7] 雷浩.為學而教:學習中心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8] 叢立新.平等與主導:師生關系的兩個視角[J].教育學報,2005(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