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珊
摘 要: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五四運動作為一場由先進知識分子倡導并發起的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呼應,從而孕育著愛國主義、民族科學、自由民主等精神發展,開啟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新征程,現如今仍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應有貢獻。
關鍵詞:五四運動;精神內涵;時代價值
五四運動在中國社會歷史上書寫了華麗的篇章,是人們民主意識覺醒的重要標示,更是開啟了中國社會發展新征程,為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中華大地上的散播奠定了基礎,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五四”精神,象征著愛國、民主、進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仍舊具有啟示意義,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一、五四運動精神內涵
五四運動是先進知識分子的運動,亦是中國現代歷史的運動,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衍生,孕育著豐厚的精神內涵,象征著愛國、民主、進步和科學,其所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印證了其可行性,對其認知與理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仍舊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愛國為主軸
中國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和談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北京學生率先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后全國多地學生、工人積極響應,迫使北洋政府暫緩在和約上簽字,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之情,
因此在運動發展過程中一直都被作為五四運動的核心思想。五四運動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在中華民族的運動史上前所未有,中國廣大青年和知識分子面對嚴峻的民族生存威脅,同心并濟,締結了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陣營,隨后探索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獨特道路,竭力抵制外侵,推動著中國社會邁向新發展,并最終演化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決心。有學者將五四運動視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割線,提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五四運動精神的感染和啟發。值得著重指出的是,五四運動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絕非狹隘的民族主義,同時還代表著正義感,在新的歷史際遇下,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二)以民主為航標
早在五四運動之前,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對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禮教進行了抨擊,培育了人們民主覺悟的萌芽,推動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其中的“民主”更偏向于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五四運動將民主視為勞苦大眾的民主,認為“人民當家作主”,實質上是對民主精神的再次升華。突出人與人之間自由平等的權利,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蒙意義。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基于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染,對民主精神有了新的認知,“科學與民主之于現代化,若舟車之有兩輪焉”,雖然他們所預期的任務目標并未達到,但卻導引著社會主義革命的前行方向。即使面對歷史的沖刷、時代的變革,五四運動中的“民主精神”之所以經久不息,緣于其誕生在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下,有著顯著的先進性特點,對資產階級民主的突破,將“民主精神”帶入到更高層次,逐步向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延展,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的根本追求。
(三)以進步為驅動
五四運動首先是一場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統治,在當時進步青年的思潮沖擊下,打開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閥門,并迅速演化為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全國性愛國運動。在此過程中,俄國十月革命所衍生出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等,在逐漸打開國門的中國四處傳播,為五四運動爆發提供了精神指引,并孕育著共產黨的誕生。與此同時,從另一個側度上講,由于五四運動從本質上確定了廣大人民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因此相比辛亥革命而言,其實質上已經顯現出了明顯的突破與創新,并在不斷實踐與探索當中,于眾多思想中選定了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的方法論,基于進步性的科學理論指導,明確中國人民為“民主”不懈奮斗的方向。綜合來講,五四運動衍生的愛國精神、民主精神等,都屬于進步思想的一種,是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認知,通過對社會各領域辯證的否定,推動著社會進步發展。無論在任何社會發展時期,依托“五四運動精神”的指導,勇敢追逐真理、光明,創造更加美好的事物,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是當代所有青年所需具備的優秀品質。
(四)以科學為基點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在五四運動的精神領域,與民主一般,樹立了反封建、反迷信的鮮明旗幟,并發揮了重要的促動作用。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予以了高度評價,指出“近代歐洲之所有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作用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尤其是五四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引進與學習,運用新的觀點老觀察社會、研究歷史,是對科學精神的又一升華,其表現并非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也沒有節制在社會科學層次上,而突出了一種科學精神,其本質可歸結為實事求是、倡導真理、勇于創造等,同時還意蘊著對真正社會科學的信仰與追求。正是基于科學精神的向導,五四運動時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啟蒙了革新意識,開創了中國現代化文化發展新征程。對此,陳獨秀亦是做出了深刻闡述,“我們想求社會進化,不得不打破‘天經地義、‘自古如斯的成見,決計一面摒棄此等舊觀念,一面綜合前代賢哲、當代賢哲結合我們自己所想的,創造政治上、道德上、經濟商行的新觀念,樹立新時代的精神,適應新社會的環境”。在這些先進知識分子不斷追求的創新創造精神驅動下,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文化走向了消亡,民主主義文化開始興起。
二、五四運動精神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對五四運動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在百年的斗轉星移中始終保持著不老青春,放射除了獨特的時代光芒,對其現實語境下的解讀,并注重繼承與發展,對奮力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