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陽 王小妹
【摘 要】 物理學科以其在生產、生活以及高端技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成為自然科學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學科。在高考理綜科考試中,物理學科部分占分最多。對高考理科考生來說,“高考成敗在理綜,理綜成敗在物理”。然而,由于物理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普遍認為物理難學。筆者認為,不管是閱讀教材上的文字還是試卷上的題目,這都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物理學科成績,定會大有裨益。
【關鍵詞】 高中物理 ?閱讀能力 ?策略探究
為了讓高中生重視物理,同時也能夠在高考之中獲得高分,教師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入手,比如在閱讀能力的培養。在緊張又忙碌的高中階段,學生時間緊任務重,很難自覺地去培養自己在物理方面的閱讀能力。由于閱讀能力差,導致一些學生根本看不懂試卷上題目在說什么,自然解決不了題目設置的問題。即便學生知識點掌握得再好,也會因為忽略了題目中的關鍵信息,而不能有效地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從而不能有效的答題。因此,筆者將以如何培養高中物理教學中閱讀能力的策略做以下幾點探究。
一、引導閱讀,興趣必不可少
不管在哪個階段、哪個領域的學習,教育工作者首先考慮的都應是學生的興趣問題,而不是呆板的學科知識問題。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的正是這個問題。高中物理教師就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才能夠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學生的興趣都不盡相同,這便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因材施教。不管是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是靠自己幽默風趣的上課方式,又或是建立生態課堂,利用微課……這些方法都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專業能力才行。總之,想盡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題。
例如:在高中物理課《怎樣求合力與分力》一節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在課前通過預習,將合力與分力的基本概念弄清楚,之后在課堂上教師可提問學生一些通過閱讀課本即可得出答案的問題,以此來鑒別學生是否在課余時間閱讀了教材;其次教師可設計提問環節,讓學生來講自己在閱讀教材后產生的疑問,但僅僅是閱讀教材無法得出答案的問題;當然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僅僅是局限于在教材里面,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各種優秀的科普讀物,讓學生也能通過閱讀書籍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教師可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合理推薦科學刊物,相信里面記錄的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原理等會比教材有趣得多;這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有很大幫助。
二、促進有效閱讀離不開有趣的課堂教學
死氣沉沉的課堂和活力四射的課堂,想來每一位教師都會選擇后者。怎么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呢?教師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是關鍵。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好課,就得在課余時間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從而在上課時將一些“段子”引用進來,把課堂氣氛帶動起來,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這里,從而選擇“趁熱打鐵”,拋出教材更加深入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教材中和參考書中,甚至到網上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讓大家分享成果,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句老話說得好,“你手里有一個蘋果,我手里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之后,每人手中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要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那我們交換就有兩種思想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思考,思考后去討論、去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牛頓第一定律》之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要融合自身的講課特點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而這也更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在幽默詼諧的玩耍中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比如在講解《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電腦上給學生呈現出一個宇宙環境出來,將其運動規律用動畫模擬出來,讓學生更加形象地去理解宇宙空間。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開普勒行星運動定理。或者教師在講解《重力勢能》一節的知識點時,就一定要展示物體掉落的過程,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做動圖,也可以直接用粉筆頭來揭曉這背后的原理。課堂激活了,學生自覺地就會帶著問題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尋求答案,長此以往,閱讀能力自然會循序漸進地提高,理解能力也會大大加強。
三、促進自主學習,進行對比閱讀
傳統的閱讀方式在如今的教學中越發地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此時教師便要取傳統閱讀的精華融合在新型閱讀之中,以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更要拋棄傳統閱讀的糟粕。高效閱讀是需要通過對比閱讀才能體現出來的,對于兩種很是相似的物理概念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二者的區別之處,從而才能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通透。在此環節中,教師務必將時間都交給學生,理解東西的能力不是教師告訴答案便就能夠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反復的咬文嚼字才能得出的結論。
例如:在講到《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時,學生需將二者的概念搞清楚。平均速度是一個描述物體運動平均快慢程度和運動方向的矢量,而瞬時速度卻是表示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可輕易地找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在“速度與加速度”一節中,學生也需要通過自主閱讀來獲取一些問題的答案。學生在通過自己的閱讀然后對兩個知識點進行對比閱讀,從而來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這便是高效閱讀的一個體現。教師自然也不可直接放手不管,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及時為學生講解,否則就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結:
在物理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可為了趕課程進度而省掉這一環節,否則帶來的后果將不堪設想。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興趣時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制定合理的策略,不可直接將別人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學生身上,否則可能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這樣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能會讓教師在學生中的形象受損。
總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物理閱讀能力時,不應急于求成,而要似清流般緩緩注入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季蘭芬.高中物理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9):56-57.
[2] 王焱.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9(0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