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杰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屬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師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為小學生展開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培養出閱讀習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問題,文中將進行分析,并且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問題 ?對策
閱讀可以開拓學生眼界,創新學生思維。小學生社會生活經驗不足,閱讀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魅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文章,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閱讀教學目標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主要目的是應對考試,閱讀設計也主要是緊緊圍繞考試要點,反復出現的是經常考查的幾篇文章,由此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造成教學效率降低。
(二)閱讀教學手段單一
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教學較為模式化,都是按照先提問、再讓學生閱讀、最后經過簡單的總結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模式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聊,失去了閱讀的欲望。
(三)教學內容選取不當
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豐富,蘊含非常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起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的目標。可小學生理解能力不足,若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過于寬泛,學生將無法深入理解。現如今,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當中無法精準的掌握教學重點,造成學生不能深入對語文知識進行了解,直接對閱讀教學效率產生了影響。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策
(一)確定閱讀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前,教師要確立清楚的閱讀教學目標。比如在每一堂課當中,都要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獲得自我感受。讓學生介紹出自己的體驗與感受。這個目標并不是以考試為目的的,而是重點在于讓學生體驗朗讀技巧,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促使學生獲得自我表達主體參與的感受,教師要將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導向,從而讓學生經過獨立自主閱讀來解決語文學習問題。
(二)豐富閱讀教學手段
第一,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方法,給學生們創設出情境,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識。比如教師在講解《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中,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與這節課相關的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教師在講解《七律·長征》時,可以提前準備好有關長征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從真實的記錄當中,找到文章的魅力。另外,教師在講解《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中,教師能夠準備好一些楊梅帶進課堂中,讓學生們進行觀察或者是品嘗,真正感受到楊梅的美好滋味,再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將會對文章的介紹充滿興趣,然后便于教師展開閱讀教學。
第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教學。由于大部分的閱讀文本都來自于實際生活,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教師在講解《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講完大致意思后,能夠讓給學生們介紹自己童年故事,比如被狗咬了之后就非常怕狗,經過將現實經歷分享給學生,加強學生對成語的理解。然后促使學生按照課本內容進行回憶介紹出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有的學生可能被老鼠或者是螳螂嚇到過等等,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驚弓之鳥的意思,獲得較深的印象。
第三,小組合作探究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與討論中深入認識到相對應的問題。教師要非常重視學生的觀點,合理為學生展開分組,保證每一個小組實力均衡。比如講解《三打白骨精》這篇文章后,教師能夠安排每一個小組展開角色扮演,表演出文章情節。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的表演,學生會搜集對應的素材,觀看《西游記》相關的視頻。在整個合作探究當中,各個小組成員發表看法,互相評價,不僅能夠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合理安排閱讀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始終是重難點,為了良好的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部分學校普遍采用題海戰術,希望由此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可這樣的方法并不合理,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時間,長久下去,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合理給學生安排閱讀作業,利用豐富多樣的閱讀作業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收獲良多。小學生身心發展還比較幼稚,具備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能夠布置恰當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間進行討論,自由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加深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程度。因此,及時發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對小學生語文教學尤為關鍵。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確定閱讀教學目標、豐富閱讀教學手段、合理安排閱讀任務,不斷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趙香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1):107-108.
[2] 王亞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