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英
【摘 要】 《道德與法治》教材作為國家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理論武器,具有著理論性強,實踐性、時代性與理論性相結合的特點,《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最新版的教材其時代性更加鮮明,教育性更加突出。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資源,讓道法課堂成為具有生命力、感召力的課堂,成為我們廣大道法教師的必修之路。
【關鍵詞】 社會性 ?時代性 ?學情 ?有效教學資源 ?新教材特點 ?挖掘 ?拓展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國家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前沿陣地,培養人的方向標具有指向性,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尤其是在黨領導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道路中,更需要相對完備的教育理論體系,讓我們的教育對象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所謂的社會性是指社會性動物的意識的表現,它使社會內部個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的個體的生存能力。社會性主要包括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以及更高級的自覺性等。社會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元素,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用系統的理論來武裝人們的頭腦,讓人們自覺有序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從而為社會服務,為社會進步創造價值,進而諦造一個人類共有的和諧“地球村”。
作為時政課,時代性尤為明顯,政治課程是以社會發展現象以及國內外發生的時事作為載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政治課就是解決理論與實際之間關系的橋梁,用已經形成的系統性的理論來指導和解釋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現象。政治課中所闡述的理論目的是用來指導實踐,服務實踐,所以具有著很高的實踐性及操作性,像路標指向,引導人們有序參與社會一系列活動。
但是就目前廣大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的學情分析,確實不容樂觀。道法課本身的學科特性所具有的理論性高的特點,相對枯燥,不像理科實驗類,操作完之后不容易忘,不需要更多的記憶,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就眾多科目而言,學生更加傾向于不需要記憶的科目,而道法課堂上講授理論性東西偏向更多。綜合這些因素學生上道法課的興趣不高,甚至不學厭學。這給廣大道法課教師帶了不少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困難也是眾多道法課教師們所努力的方向及期待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是要充分了解道法課堂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學資源以及如何充分有效調動課堂有效教學資源這一重要環節。
既然說到課堂有效教學資源,哪么什么才是有效教學資源?有效教學資源有哪些呢?凡是能夠為組織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而提供的資源,包括各種可被利用的元素,如教材、生活及時事案例、影視、圖片、課件、教師自身能力、教具、基礎設施等,而有效教學資源通常指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被教學者有效利用的一切工具,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
我國中小學教材經過不斷變革,創新、發展,教材的內容更趨向完善,更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中學使用的道法教材具有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特點,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貫穿人文關懷,家國精神,整個教材思路非常清晰,始終貫穿人文關懷。
以七年級入學新生的校園作為起點,學會學習,學會與同學、老師、父母的如何交往,感知生命意義,學會正確面對挫折,而八年級教材則設置了融入社會、法律常識基礎教育,感受憲法與我們每個人的關系,學會遵法、守法、用法,依法規范自身的行為。再到九年級,針對將要步入社會和升學的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材中安排了認識中國國情、傳統文化,認識世界,認同世界文化,追求世界和平這樣的邏輯結構構建知識體系,所有的這些知識點的設置,不僅注重從小學到中學,從個人到社會的知識內容銜接,而且以人為本,關照學生身心發展、心智發育變化,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修身齊家”的身心發展特點,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愛國情感。
第二,更加關注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
道法新教材更加注重黨和國家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關注青少年生命健康成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從近到遠漸次展開,從而使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在青少年心中變化成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從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增強道德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品格與德行提供豐富素材。
第三,強調法治精神。
新教材改編后,將八年級下冊專門設置為法治教育專欄,內容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主線,涉及近幾十部法律法規以及條例和司法解釋等,不斷強化法治教育。新教材不但強調了依法治國的法治精神,還重視道德公約的感懷力量,法治與人治結合,強調以良法善治的價值導向,使學生牢固樹立誠信觀念、法律觀念。
新教材中的這些內容,滲透到我們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很好地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指導生活,使教材內容具有生活氣息、生活化。這為組織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生動的、靈活的、具有生活化的有用的元素,讓教學更貼近生活,讓教學更生動。也讓學生更喜歡上道法課,愛上道法課,讓道法課堂成為具有生命力、感召力的有靈魂的課堂。
道法課堂中如何讓45分鐘變得高效,就要充分利用好能夠為一堂課服務的有用的課堂資源與元素。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中學序曲》就要充分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這個心理元素來活躍課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交流來到一個新學校的所見所聞、心得。讓小組長記錄整理好本組的心得體會,激發學生對新學校、新事物的興趣。再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遵守規則》,本框的內容貼近生活,來源生活。可以充分挖掘身邊的案例組織教學。可以從我們身邊一些人闖紅燈事例說起,展開討論。闖紅燈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這種行為的危害,如何減少和防范這種行為的發生,作為青少年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同時還可針對《維護與改進規則》這一目內容進行延伸,針對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習俗、規則進行討論。中國有一些傳統習俗、規則在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的需要,或者需要作出哪些改進。這些討論中可以把我們傳統的一些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的文化元素拿來作為課堂討論的案例,比如我們傳統的婚嫁習俗相對繁鎖,其中有些是否有必要刪除或改進。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一框《創新改變生活》,本框結合生活中科技創新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講述生活中最常見的科技產品以及產品給生活帶來哪些便利。比如淘寶,這是科技創新與進步帶來的新事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我們滿意的產品,改變了我們傳統的購物認知。再如手機微信,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寫信的交流聯系方式。這些事例是我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東西,也是最容易找到的有效教學資源,這些資源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更生動、有效。
道法課堂有效教學資源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如何讓我們課堂中教學中有源源不斷的教學素材呢?探究擴大道法課堂的有效教學資源是我們勢在必行的步驟。挖掘有效教學資源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具備一雙善于去發現的眼睛,收集我們所需要的元素。首先,要經常深入生活中去,尤其是最基層的群眾生活當中去。如何提高人們的道德法治水平及修養,最關鍵的是基層群眾,所以多到最基層的群眾生活當中走走看看,也許就會有很意想不到的發生,在課堂中就可以被利用。第二,善于創造教學資源,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館參觀,讓學生接受先輩革命傳統教育,獲得一手的生動教學元素。帶領學生去做志愿者,做一名小小的交警志愿者,感知規則意識,樹立規則意識,加深對課文中規則知識的理解。第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空間無限,知識無限。充分利用好多媒體這個有效平臺,拓展知識視野,多了解國際形勢,學會正確分析看待國內外所發生的時事,做出合理正確的評價。
發掘、調動課堂有效教學資源,除了要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外,最重要的是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政治的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那么什么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東西呢,說到底還是要回歸于生活。教學資源素材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是我們孩子們的興趣來源,也是我們孩子們關心的東西。人是高級動物,都是具有著好奇心,獵取心。引導學生將最貼近生活、最關心的事導入課堂,導入教材。讓課堂更生活化,讓學生對道法課感興趣。
總結語
道法課堂不光有理論,還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如何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去研究、探討,提高學科的魅力。生活即課堂,社會即課堂,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莫測,讓學生多去感知社會生活,比如當前老百姓生活狀況分析,解決的問題方案等。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讓課堂充滿活力。要讓每一堂課都成為精品課,就需要我們廣大道法教師多收集教學資源素材,拓展教學資源的來源途徑,只有胸中有墨,才能做到課堂教學左右逢源,生動活潑,讓道法課成為學生喜歡上的課,愛上道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