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消費社會中,人的身體不僅僅作為一種生物性的肉體而存在,更是作為一種承載著社會文化的物質而存在。隨著西方工業社會的發展,人的身體逐漸成為消費的對象和文化構建的內容。本文將從身體與消費、身體與大眾媒介、身體與建構自我認知等三個方面對鮑德里亞《消費社會》中的身體文化進行解讀。
關鍵詞:鮑德里亞;消費社會;身體文化
一、身體與消費:身體成為最美的消費品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這本書中這樣介紹身體:“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這便是身體。” [1] 顯然,此段話中所描繪的身體是作為一種物質性物品而存在的。
功用性美麗
在消費社會中,身體成為一種審美對象,它被看作是消費主義與美學合謀建構而成的現代神話。女性對于美麗的追求并不是基于自然的需要,而是在當作一項絕對命令在執行。美麗的身體形象成為一種符號性的物品,人們表面上是在消費美麗的身體,而實則是在消費美麗身體所代表著的符號。《消費社會》一書中提出“美麗的邏輯,可以被界定為身體的一切具體價值、‘實用價值向唯一一種功用性‘交換價值的蛻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美麗作為身體所附帶的一條獨特標簽,它是交換著的符號的一種無形材料。消費主義時代的邏輯不在于對商品自身使用價值的占有,人們更加在乎商品內涵所蘊含的交換價值或者說是符號價值,且更加強調對社會的生產邏輯的遵循。正如書中所指出的:“美麗之所以成為一個如此絕對的命令,只是因為它是資本的一種形式。”美麗的身體符號只是資本主義為了獲取利益而精心炮制的神話,資本主義將消費社會中的美麗身體形象變成應對祛魅世界的返魅神話,在自然美和藝術美漸漸黯然失色之時,向消費者們預設出一個近在眼前的美麗世界。它一方面填補消費者們內心虛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發揮其烏托邦的作用。其本質上的訴求就是廣泛地喚起消費者們的盲目崇拜和消費熱情,使消費者們迷失在這虛幻的人造神話之中。
身體的商品化意味著個體所擁有的最后一個空間也被資本主義所開墾,但它并不是將身體作為一種具體的肉體在出售,而是將身體中所蘊含的抽象符號在出售,以消解身體本身的使用價值而凸顯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所具有的交換價值。身體作為美麗的符號并不直接指引人們走向對它的消費,而是間接地引誘人們去消費由美麗身體所代表的其他具體商品,從一種商品走向另一種商品,不自知地跌進由無窮無盡的商品景觀所形成的無形深淵。
二、身體與大眾媒介:大眾媒介是身體消費的催化劑
在消費社會中,從前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主體開始需要去面對繁雜的形象、編碼與符號,意識不斷地被大眾媒介所滲透、催眠、麻醉,不自知地迷失在由形象、景觀和擬像所組成的一個超真實世界。大眾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手段不斷制造消費欲望,創造消費理念,把越來越多的人們卷入這場消費風波,使人們長期處在一種欲購的情緒狀態中無法自拔,從而在無休止地追求商品符號的這種生活方式中樂此不疲,使身體消費也在以破竹之勢不斷發展。
(一)炮制身體消費的需求假象
時尚是大眾媒介傳播的重要內容,大眾媒介又是時尚傳播的主要工具。兩者的相互交融使時尚的概念滲透在消費者的腦海里,身體消費也在不知不覺中納入了時尚的體系。大眾媒介通過不斷重復的宣傳實現對商品的編碼,要求所有個體都對它進行解碼并自覺遵循其編碼規則。正如書中所描述:“讓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個物品,一個消費者參照另一個消費者。”大眾媒介對消費者進行操控,跳過傳統社會交往的步驟成為最具權威性的價值標準。從表面上來看,大眾媒介所提倡的時尚邏輯是人們在基本需要得到實現以后,主動尋求一種社會心理滿足的慰藉。而從本質上來看,時尚是一種剝削、浪費的邏輯。時尚不是永恒的固定概念,它是需要你永遠追隨的一種符號。因此,對時尚進行消費是無止境的,是消費者獲取社會價值的方式,是大眾媒介所炮制出來的需求假象。
(二)宣揚身體維護即道德
在消費主義文化的語境下,費瑟斯通提出了“身體的維護”的邏輯,即如果個體沒有保養自己的身體,將會被貼上懶惰、不夠自我重視甚至道德失敗的標簽。費瑟斯通還進一步提出“內在身體”和“外在身體”的概念。“內在身體”注重的是對身體內部功能的保養和維護使身體達到一種健康的狀態,而“外在身體”側重對身體外表和形象的管制。因此,維持健康美麗的身體狀態成了消費文化宣揚的一種道德形式,正如鮑德里亞在書中所言:“今天的一切都證明身體變成了救贖物品。”
(三)設計完美身形的模板
隨著大眾媒介技術的興起和發展,雜志、電影、電視廣告等充滿視覺沖擊的大眾媒介形式逐漸取代傳統的參照方式,成為衡量個體行為社會意義的標準。因此,大眾媒介似乎在為我們塑造一個可供追隨的完美模板,雜志中的模特和電視中的明星充當著完美身體形象大使的角色。人們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致力于按照明星和模特的形象來塑造自己,通過這樣潛移默化地方式使消費者們將“看起來漂亮”作為一種追逐的目標。關于身體消費的傳媒營銷策略就是通過大眾媒介塑造完美的身體意象,對比引發出你對自己身體不滿意的負面狀態,進而產生焦慮的情緒。又進一步向你灌輸身體可以改變可以塑造的觀念,從而使你不得不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不間斷地維護和塑造,逐漸落入大眾媒介挖空心思設下的消費圈套。
三、身體與建構自我認知:自我認同的危機
社會個體的自我認同不僅僅是心理學范疇所包含的一個內容,它更是與社會制度和文化系統息息相關。自我認同是社會個體對其自身所產生的一種積極認知和體驗,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理解與接受。從社會學的層面來說,身體消費既是我們建構自我認同的一種基本材料,又是自我認同所體現的一種隱形符號。“我”如何對“我”的身體進行消費和維護,是由“我”對“我是誰”和“我想變成誰”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實際上在消費中貫徹了“我”對自己的定位和期盼。因此,消費主義充分挖掘身體的價值,使身體愈發成為消費的對象和建構自我認知的媒介。與此同時,在這個消費社會中,身體越來越受到標準化美麗的綁架,人們迎來了自我認同的危機。
(一)苗條暴政
美麗和苗條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系,沒有誰規定它們必須畫上等號,肥和胖也曾在過去的時代里被奉為是美麗的標準。然而在這個消費時代卻不這樣認為,書中指出“那種作為大家在消費社會中的權利和義務的美麗,則是與苗條密不可分的。”這種否定肉體的審美模式導致自我認知產生偏差,很多女性根據生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已然是標準的身材,但她們依然認為自己的身材不盡人意,于是針對減肥的藥品、食品、運動場所、美容整形行業應運而生。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苗條暴政這種文化現象的后果就是形成狹隘的審美形式,導致女性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滿情緒加劇她們內心的自卑心理。這種追求極度苗條的心理其實是身份認同危機的一種形式,簡單的通過身材的苗條來獲取對自我的認同是自我迷失的表現。
(二)自我價值
消費社會以所有個體成員為基本對象構建了一套支撐現代人自我認同的意義系統,與傳統社會中的分級模式不同,根據消費能力的強弱進行社會分層的模式似乎更具民主化的色彩。社會成員皆可通過商品符號彰顯自己的價值,人們在此模式中獲得參與感和平等感。然而,物欲的滿足只是廣闊人生中所追求的意義之一,人類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僅僅依賴商品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是無法全面地滿足人的需求的。寄托在商品符號基礎上的自我認同是一個需要不斷追求高層次的心理過程,各階級通過使用符號來區分自身的階級身份和地位,將差別直白地攤開在大眾面前展示。人人都開始致力于符號物品的等級追求,并在物品符號中相互攀比和較量,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變得越來越狹隘。與此同時,消費主義的風靡使其他的必要價值需求被忽略,顯然也是會影響人的自我認同。當自我身份認同需要依靠消費來獲取,在一定程度上就證明了認同危機的出現。
在消費社會中,身體問題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營造身體解放的假象。但是,鮑德里亞并沒有就消費社會中的身體問題提出完美的解決辦法,甚至悲觀地認為只要消費社會存在身體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因此,鮑德里亞所留下來的理論空缺亟待后來之人的補充和發展。但不可忽略的是,鮑德里亞所作出的身體理論的成果結合了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為有關身體文化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路徑。
參考文獻:
[1]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 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黃世權.最美麗的商品:晚期資本主義的身體美學[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43-150.
[3]楊月梅.波德里亞的身體消費理論解讀[J]. 雞西大學學報,2012(12):48-50.
[4]黃劍.消費文化背景下的身體與自我認同[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3):16-21.
作者簡介:
賀瓊洋(1996—),女,湖南株洲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論。
基金項目: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課題(鮑德里亞《消費社會》中的身體文化解讀,項目編號:CX2020SP3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