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編演課本劇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課堂實踐中,都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可以激發學生內在興趣、增強整體語文素養、強化合作協調意識、排查語文學習盲區、培養創新和想象力。在具體課堂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準確定位教師角色、嚴格規范課本劇流程、完善編演獎勵機制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編演課本劇;語文教學;實踐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或方法,已經很難適應時代對于語文教育的要求。編演課本劇為我們體會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感受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感知英雄的雄心壯志和忠貞報國精神。將編演課本劇應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一、相關研究簡述和概念界定
1.相關研究簡述
本文以“高中語文”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文獻全文數據庫進行搜索,截至2020年5月17日共計收錄了28650 篇文獻,最早的是1869年,2020年也已經有了487篇,由此可知我國教學同仁對高中語文進行了豐富的研究;以“編演課本劇”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文獻全文數據庫進行搜索,截至2020年5月17日共計收錄了149篇文獻,時間跨度為1994到2020年,整體發文量正在逐步提升。研究的主題主要集中于課本劇、語文教學、課本劇教學、策略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實踐與探索等,由以上可知,我國將編演課本劇這種方法運用于高中語文的研究屬于語文教育教學的熱點主題,且仍有很大的空間待開發。
2.概念界定
編演課本劇,指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更為真實的體會文章中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和情感脈絡,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借助戲劇表演的藝術性、觀賞性、操作性等優勢,將語文教學中的敘事文本以戲劇的模式展現出來的形式。它既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新的工具。語文讓我們欣賞到生活中的美好,這種美好就需要依托于我們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1],在情景中去體會和感知。編演課本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最接近語文情境的方式,它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更為生動、形象地引人入境,將語文內容與自己完全地融合,這對于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實踐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編演課本劇應用于語文教學的作用
1.激發學生內在興趣
將編演課本劇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新鮮和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形式。這完全符合青春活潑的高中生特點,也與他們尋求新奇的成長心理相匹配。高中生是學生過度的關鍵時期,他們一方面已經逐漸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三觀”,但仍沒有接觸過真實的“世界”,通過編演課本劇可以使他們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角色的責任和情感,真正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2]。
2.增強整體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高的表現有文字理解能力強,文字功底深厚,語言表達能力強。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將這些融合在一起,增強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因為要完成編演課本劇,學生首先要對課本中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矛盾與沖突等有深入的把握。了解之后,還需要主動的參與到課本劇的編寫之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課本劇完成時,還需要真實的表現出所扮演人物的特點和內心情感。
3.強化合作協調意識
編演課本劇單憑某個學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需要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來協同完成,無論是最初對于課本內容的學習中,還是課本劇的寫作過程中,均需要同學們充分的討論和爭論。這需要小組內部,相互協調與合作,盡可能地使人物的特點和學生的素質相匹配。
4.排查語文學習盲區
理論與實踐,“知”與“行”在結合地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或難度。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是需要將其運用于寫作或者社會交際之中。編演課本劇是一個整體性的學習過程,學生將課本中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形體等動態表現出來,由內而外將自己與所扮演的角色融為一體。整個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也能觀察出學生對課本內容掌握存在的錯誤或不全面的地方[3]。
5.培養創新和想象力
編演課本劇屬于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雖然來自于課本內容,但是也需要學生在不脫離課本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課本內容進行補白。也需要學生擴充課堂知識,發揮創新精神,結合現代的表現形式整體呈現出來。
三、編演課本劇應用于語文教學實踐的策略
1.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編演課本劇,需要教師在其中發揮掌舵者的作用,引導整個編演課本劇的進程。首先,全程參與。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量以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將課本內容表現出來;其次,組織協調。教師無論是對課本內容還是對學生都非常了解,教師在整個流程中需要擔當組織和協調者的身份,規范行為、保障教學效果;最后,擔當助演。教師參與其中堅定學生信心,提升整體展現效果。
2.嚴格規范課本劇流程
課本劇的流程一般分為選篇目、寫劇本、演繹、品評四個流程。編演課本劇也屬于課堂教學的形式之一,需要嚴格掌握和把控整個課本劇流程,才能保證整體的高效、有序的實現教學目的。首先,精心選題。需要選擇主線清晰、人物關系鮮明、故事矛盾明顯等特點的文章主題;其次,編寫劇本。不能脫離課本,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發揮學生的創新和想象力,使劇本完整和生動地呈現出來;再次,小組競演。保障所有同學全員參與。最后,小組品評。評價過程是一個反思和提升自我的過程。
3.完善編演獎勵機制
通過編演課本劇,學生不僅可以收獲課本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對于將來的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高中生并不一定都能認知到這種教育方式對于他們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獎勵和激勵機制。教師用賞識地眼光肯定學生的作品,設置各種榮譽獎勵,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可以推動同學們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 王琳. 高中語文課本劇教學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 顧振剛.編演課本劇 勝讀十遍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0(Z1):77-78.
[3] 劉瀟.課本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51.
作者簡介:
王瑞生,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昆明行知中學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