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善 王冠
摘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有效利用了各方資源,啟迪了科技創新思路。本文從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的技術水平、研究經費、專業人才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升科技創新合作技術層次、拓寬科技創新合作經費渠道、培養科創合作專業人才隊伍等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發展,然后通過科技發展反哺國家發展。
關鍵詞:國際;科技創新;合作
1引言
在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之際,國家開始愈來愈注重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由于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等支持,僅憑一國或者一地的努力并非是長久之道,在此情況下,采用國際科技合作的方式來促進國家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開始盛行。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方式與方法,如天津創建的“濱海新區”、上海建立的“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網”等,這些合作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基于此,本文就當前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探討。
2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技術水平較低
當前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一般分為理論性的學術互動交流與實踐性的科技互助研發,而我國各地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大部分都是偏向學術交流、講座授課等理論性合作,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合作則相對比較少[2]。此外,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地方的合作項目技術水平相對比較低,比如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較為頻繁的杭州市,其合作范圍主要在當前的通信、制造、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之中,但在基礎科學和資源等領域中合作甚少,這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2.2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經費相對不足
科技創新相較于其他普通行業來說,其資金投入大,預期收入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逐漸增加,雖然中央財政給予地方的科研項目資金投入也有所增加,但這并不能與增加的項目資金需求量所匹配,導致了我方合作主體經常會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影響到合作關系中的地位。科技創新推動科技發展,而進行科技創新研發必須要要有充足的研究經費支持,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也將受到影響。
2.3科創合作項目專業人才較為匱乏
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一是需要資金的支持,二是需要人才的支持。科技創新合作要求項目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相關領域高素質的科研技術與能力,還需要精通外語來保障合作溝通的順暢性,另外關于科創合作項目的國際慣例、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也應當熟知,這就是說需要綜合性人才[3]。但是,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科技發達城市地區之外,許多存在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的地區中擁有的復合型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略有不足,導致了合作項目中難以有效開展科研活動,制約了科技創新合作的發展。
3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問題的解決對策
3.1提升科技創新合作技術層次
針對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技術水平較低的問題,我國各地區應當努力爭取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寬領域、重實效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緊跟當前科技發展熱點與技術。為此,一方面,我國應當鼓勵科研人員們積極參與國際重大科研項目的學術組織,從而拓寬合作領域。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大力支持國內具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等主體與國外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合資創辦科研機構,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助推國內科技創新發展。
3.2拓寬科技創新合作經費渠道
科技創新研發離不開研究經費的支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同樣如此,當前我國地方主體在進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時,應當積極思考拓寬科技創新合作經費的渠道,保障合作的順利進行。合作主體可以在政府的引導下,爭取中央、地方、企業和民間等多個渠道的資金支持,通過多方合力來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另外,如果研究經費相對不足,合作主體應當明確“貪多嚼不爛”的道理,將有限的資金側重于更有潛力的重點項目中,通過盡早轉化的科技成果來為其他合作項目提供資金。
3.3構建科創合作專業人才隊伍
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將科技與教育相提并論,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才,這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國應當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根據情況來適當放寬國內科研體系對高端科技人才的聘用與任職限制,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吸引海外華僑回國在高科技領域工作或者創業。另一方面,還應當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對內部人員進行針對性在崗培訓與脫崗培訓,同時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多方合作的人才培養儲備計劃,為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4結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前我國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工作是在“科教興國”戰略之下的必然舉措。科技創新具有前期投入大、配置要求高、風險成本大的特點,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就是對科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同時分散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創新合作要秉持雙方或者多方利益訴求的平衡性,只有各方在合作中都能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科技創新合作就有持續發展的保障,并在持續發展中多層次地深化合作,推動各個國家與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霍宏偉,趙新力,肖軼.中國與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國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現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7(4):1-13.
[2]吳翌琳,吳潔瓊.中國科技創新合作網絡研究[J].統計研究,2017(5):96-103.
[3]趙俊杰.科技創新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8(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