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要】國內高校在開展意識形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大學生群體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培養與強化。大學生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可以有效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及愛國情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要與當下的國情及人文科技環境相結合。本文圍繞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價值,然后提出了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自信? 大學生? 思政教育? 提升路徑
引言: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文化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對人們思想的塑造及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要重視文化在教育實踐中的滲透,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培養也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關鍵,所以,高校要堅持育人創新的原則,實現教育和文化之間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
(一)推動高校思政教育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我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優秀的文化,而高校現階段的思政教育存在文化要素缺失的問題。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促進大學生文化使命感、文化認同感的提升。大學生的文化意識被激發之后,文化活力將得到大幅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任務實現高質量地完成,同時也強化了大學生的文化根據。
(二)有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的進一步培育與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助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具體的文化體驗過程中,實現對應文化的覺醒,對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進行主動的認識與感悟,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對文化進行主動選擇,進而實現文化自覺的落實。與此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學生三觀的形成,對不良的文化、思想進行自覺抵制。
二、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分析
(一)重視教師模范作用的發揮
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指導者,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規范,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對學生開展文化自信培育之前,首先要保證自身具有文化自信,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自信來對大學生產生引領作用,同時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傳遞、弘揚、創新文化,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與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傳統優秀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尋找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帶動大學生主動開展學習,實現大學生文化自信及道德水平的顯著提高。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滲透文化自信
高校肩負著育人的職責與使命,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思政教育的開展,都是在踐行育人使命。面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政教育是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創新了高校思政教育體系。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要轉變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更新教育的內容,將傳統文化深入融合到思政教育之中。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及方法,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提升,教師在結合學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焦旭而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實踐參與度的提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收獲,文化自信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開展的,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價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踐行的過程中,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又是文化自信樹立的主要路徑。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強化教育的過程中,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了保障,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創造了條件,學生將實現全面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智育教育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是一樣的,教師在知識導向下,幫助大學生來關注、理解、重視、認可我國的優秀文化,將思政育人的效果充分發揮出來,為國家培育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提高其對本國優秀文化的認可度,有利于本國優秀文化的傳承、發揚、創新、發展。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場所,要積極發揮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作用。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陶冶、熏陶下,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與發揚。在高校教育中,體現了知識人人文情懷的融合,有利于培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理性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本國傳統文化,是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體現,有利于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應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培養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對于高校來說,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高校的實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
(五)重視互聯網文化資源的質量提高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深化開展,大學教育中,各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應用程度不斷加深,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拓寬了空間,思政教育的開展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大學生也十分喜愛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視互聯網教育工作的開展,創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對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上傳至網絡教育平臺內,通過政能力知識的傳播來對大學生進行引領,使其明辨是非,自覺規范上網行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創建高質量的互聯網文化資源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積極尋找課程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切合點,并制作成優質教學資源。對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創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網絡教育平臺,確保大學生點擊率的提升。
三、結束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高校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自信作為思政教育的關鍵,實現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融合,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鳳.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06):18-20.
[2]彭軍林,蘭俊才.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途徑[J].改革與開放,2020(1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