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 要]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一直存在教學效率不高、學生思維能力較差的問題。陶行知先生一直強調,要調動學生的腦、眼、手,喚醒學生的行為意識,對他們進行思維訓練,讓他們發現新事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分析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現狀、正確教育觀的樹立以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希望能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 語文教學;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學高年級學生對文學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此時正好可以在教學中滲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通過各種活動,安排學生進行生活體驗。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教學流程化
就目前來看,近幾年學校也推行過“學導練”“三疑三探”等教學模式,但是模式的運用前提是必須適合自己的學生。老師按照教學計劃進行精彩講解,學生也一步步進入老師預設的環節:朗讀課文、記憶、默寫生字詞、背誦段落句子、課堂練習等,這樣的課堂看似完整,然而有效學習時間很短,沒有創意,學生主體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
2.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較低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設計學生活動,經常擔心是否能夠按照預期的計劃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這往往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小學生的性格特征是好動,他們天真爛漫,好奇心比較強,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求知欲,如果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沒有新意,必然會使得課堂參與度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提高教學質量了。
3.考核評價過分追求成績
雖然近幾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學校推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但是應試教育的影子依然在。一些學校教師的績效工資、班主任經費等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有重要聯系的,這樣的評價機制就使得教師特別重視學生的成績,多數教師都會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標準,在課堂上對成績高的學生普遍關注度高,而對于成績落后的學生則會在言行上不夠關心,使他們處于邊緣位置。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育取決于生活,生活自身是很重要的。因此,語文教學應該特別注重讓學生立足于生活,感悟生活,在課堂中,在實踐過程中深化對生活的認知。只有這樣,學生在作文課上才能沉浸在生活中,熱情地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還有部分教師觀念落后,把成績高的學生認定為“好學生”,成績低的學生認定為“差生”,學校、教師很少能夠從智育以外的方面去綜合評價學生。辦好的教育,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那就是讓教師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課堂教學緊緊圍繞學生展開,讓學生敢于思考,勇于發言,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對學生的評價,更多考量的是學生對于已掌握知識的理解與再創造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以成績論英雄”。
三、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
1.豐富語文課堂教學,開闊學生思維
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師角色,實現教師從主體作用到主導作用的轉變。教師應該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交流、探究,成為學生堂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能夠勇敢地表達對語文知識的看法。根據學生的特征,結合實際,認真備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腦、口、手并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生活的真諦。另外,也要學習運用新的教學設施,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系列的視頻、圖片、文字介紹等,使語文課堂氛圍更加活潑,內容更加多元,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去。
2.自主、合作、探究,開展創新教學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特別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行為,讓有著不同學習程度、不同思維習慣的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交流合作解決了學生在學習中孤立無援的問題,面對面地交流,能使學生積極地投入知識的學習之中。開展創新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組成互助小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大膽質疑,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紀賢凡,劉青才.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現代體育教學改革中的滲透[J].當代體育科技,2013(21):84-85.
[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78-9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