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榮
[摘 要] 生命觀是生物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從中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對生命抱有敬畏感,端正人生觀。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生命意識的塑造,創新教學手法,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強化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 高中生物;生命觀;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現象,尊重生命,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生命觀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部分,要讓學生體認到生命的可貴,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積極的生活態度。筆者著重從三方面來提出基于生命觀探究生物核心素養優化教學的策略。
一、以親歷為途徑,深化學生生命感知
生物學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生物學所研究的知識與生命現象密切相關。高中階段生命觀的培養要讓學生從生物學實操中,體驗和感知生命現象,讓學生親歷生命探究過程,學習生物學知識,了解生命科學。如在學習“細胞膜”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對煮熟的玉米種子與未煮種子進行染色觀察,從中得出,活細胞才能具備吸收物質的選擇性。實驗條件簡單,學生從中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生命的意義,為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奠定基礎。同時,生物學課堂中,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激活課堂學習氛圍。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是一些微觀概念,學生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不易理解。我們可以將微觀知識點融入趣味游戲體驗中,讓學生從“玩”中感知生物。如“蛋白質的形成過程”教學中,我們將“學生”比作“氨基酸”,利用“手拉手”的方式來展示蛋白質的模型結構。一名學生為“氨基酸”、牽手后就是“二肽”,脫水縮合后表示為兩人拉手會出汗,而肽鍵數與脫水數相等。這個游戲,還可以延伸“三肽”“五肽”等形成過程,讓學生從中辨析各成分的變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蛋白質的形成過程。通過打造富有創造力的生物課堂,讓學生主動學習,深切感知生命觀念。
二、豐富教學資源,增進學生情感共鳴
生物教學中引入生物學史,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研究的過程,認識和體味生命現象,把握生命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揭示生物學相關理論的演進過程。高職生物教材中,關于生命科學的史料較多,教師可以圍繞生命觀教育,適當挖掘和整合生物科學史料,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在“生物進化”理論學習中,我們在課前準備了關于達爾文發現加拉帕格斯群島13種地雀的相關史料,組織學生觀看并思考“加拉帕格斯群島是如何形成13種地雀?”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生物多樣性、地理隔離、生殖隔離、自然選擇等抽象概念,進而更深刻地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知識。同時,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地位,積極創設研究性學習環境,引領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如結合地區生態環境,導入生態保護、生態意識教育知識,鼓勵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理論,對生態環境進行探析。如對“某社區生態特點進行調查研究”“對校園植物群落進行調查研究”等。也可以結合當前生物學研究進展或相關熱點問題,確立生物課題,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突出學以致用,促進生命觀形成
生命觀的培養,既要關注學生理性思維發展,又要引導學生客觀認知生命現象,從觀察、提問、實驗、驗證、結論交流中,融入生命科學探究,讓學生學以致用。生物學課堂情境的搭建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能夠從生活化情境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生物課堂上,教師要把握生物知識點的趣味性、差異性、啟發性特點,要明確學生的興趣,以此為突破口,鏈接生物與生活,讓學生從生物學問題解決中,體認生物學核心概念,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如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學習中,我們從日常飲食入手,某學生午餐吃了紅燒肉、炒菠菜,而牛吃的是青草,如何就此寫出“食物鏈”?人作為食物鏈的終點,引領學生根據食物鏈來分析能量的流動過程,運用物質與能量知識,探究生命觀念。同樣,在高中生物課堂,對知識的學習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摒棄灌輸式教學,融入思維導圖,從圖文、關鍵詞的聯系上,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抓住生物學重難點,深化對復雜概念的體認與建構。
總之,生命觀的培養,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具有一致性。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生物學知識,通過科學探究、理性思考、社會責任,理論聯系實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參考文獻:
[1]翁俊英.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之生命觀念的培養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20(1):9-10.
[2]桑虎.淺析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養成[J].中學課程資源,2019(12):58-59.
[3]馬添萍.基于核心素養下生物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158-15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