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媛媛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遞,還需要結合課后作業引導,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從豐富形式、因材施教、開放試題、注重反思角度具體探索個性化作業實施策略,希望可以為語文教學添磚添瓦。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實施策略
個性化作業是結合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站在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價值觀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開展的個性化引導,從而實現筆頭、口頭作業指導。尤其是在“減負”、“提高能力”等聲音提出之后,小學語文作業也開始朝著更加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個性化作業以電腦,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可以在趣味性的作業中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下文筆者將結合作業實施實際情況,具體闡述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實施策略。
一、豐富形式,凸顯作業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幫助學生完成趣味性作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保證作業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在豐富多彩的作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指導學生,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引導探究,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個性化作業設置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方式布置作業。以《貓》一課作業設計為例,本文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老舍先生平時、口語化的文字中,掌握不同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并體會作者對貓的熱愛之情。考慮到學生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或者植物,于是我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動植物為寫作主體,結合本課的寫作方法,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動植物。同時,還可以借助簡筆畫,為文字配上對應的圖畫。學生們大多喜歡畫畫,因此,很容易被本次作業任務吸引并積極主動地完成本次作業。
二、因材施教,突出作業層次性
畢竟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因此個體化差異相對明顯一些。有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腦;有的學生基礎薄弱,但卻十分喜歡實踐;有的學生基礎非常好,但是不喜歡完成作業等。面對不同的學生,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教師要盡量結合學生個體特征,因材施教布置層次性的作業,從而讓不同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師布置的個性化作業的引導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從而鞏固知識。
例如,在學習完一課之后,教師在分層布置作業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到以下兩點:第一,作業量分層。鑒于不提供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同學,要適當增加學生作業量,從而保證學生可以逐漸掌握知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適當減少作業量,并適當增加一些其他拓展性作業,從而給學生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第二,作業難度分層。學生基礎存在差異,作業的難度也需要分層,這樣才更利于學生結合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完成,從而保證教學的效果。
三、開放試題,解放學生天性
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在作業布置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結合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盡量設置開放試題引導學生,從而解放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為此,在作業布置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學生感興趣的活動等,為學生布置開放性試題,讓學生可以體會生活中的語文。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節日設計作業。當母親節來臨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選擇想要對媽媽說的話、和媽媽的快樂時刻、我愛媽媽等不提供的主題,寫一段想要對媽媽說的話,并配上媽媽的生活照。通過這種開放性的內容,更利于幫助學生擺脫傳統作業的束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注重反思,針對個體引導
在個性化作業布置之后,教師也需要結合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日常表現以及素質提升情況等進行分析,總結出對學生學習有利的內容,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實踐;找出作業布置中出現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個體完成情況給予針對性地指導,從而增加作業對學生的影響力,并在今后及時糾正問題。
例如,在學習《觀潮》之后,教師結合多音字、課文脈絡梳理、資料收集以及仿寫等視角布置了作業。但是學生們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深刻,有的學生仿寫的時候沒有獨立思考等。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對于知識點相關內容,可以為學生推薦微課自主探究,對于思考不全面的問題,可以組織班級學生以本課主題分析探討,從而得到不同的見解。通過不斷分析反思,提高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探究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及時有必要結合教學實際分析,為學生設置多元化的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從作業中解脫出來,并在完成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繼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李藝沙.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研究[J].明日,2017(30):156-156.
[2] 梁英.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的幾點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