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婷
摘 要: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條件,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通過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來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和諧;課堂環境;數學
很多人說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要想學好數學必須與枯燥無味作長期斗爭。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打破這種觀念,用心設計好每一節課,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數學成為一門有趣愉快的課程。那么,如何來更好的創設愉快和諧的數學課堂環境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這節課。在教學中,精心設計疑問,用疑問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情境分蘋果,教師規定全班同學必須保持安靜,而且只能用掌聲來表示分得蘋果的個數。“有8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多少個?”學生用四聲掌聲來回答了這個問題。“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又分得多少個?”一聲掌聲響起。“那么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幾個呢?”這時學生之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該如何來表示。此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種強大的動力想去探索新的知識。
二、調動課堂氣氛,輕輕松松學習
與學生愉快和睦相處是教師開展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調動課堂氣氛的必備條件。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師生共同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使數學課堂不再緊張,使數學課堂不再刻板無味,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讓學生帶著輕輕松松的心情學習。如在教學《平行線》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手和腳各部分來擺出一組平行線,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同桌之間一起做,叫幾位學生上講臺來做,看看誰做的好。師生打成了一片,學生不再感到緊張,不再感到枯燥無味。課堂氣氛輕松了,學生也更容易記住這節課的知識,每當想到這個情景,就明白了什么是平行線。
三、引導學生探索意識,啟發創新
新課改要求,數學教學目標不但要教會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樣要教會學生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代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究知識、學習新知識。比如在學生《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包括等腰梯形)、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以小組為單位,組員之間合作,一一去對折這些圖形,發現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哪些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可以怎么折?有幾條對稱軸......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自己去探索得出結論,即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又學會了本節課知識。
在數學課堂中,要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先讓同學們測量出課前準備好的光盤、圓紙片等的周長。有的同學們用滾動法測量,有的同學用繞繩法測量,測量好后我提問:“噴泉里自動旋轉噴水頭噴一周的周長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嗎?”學生會發現滾動法和繞繩法都不行,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引導學生另僻蹊徑,激起學生的創新欲望,探索一種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同學們動手實踐發現了圓周長比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一規律。
四、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在樂中學
無論是精講講練、講練結合的傳統教學形式,還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師生互動的新理念,都不能離開每節課的反饋。眾所周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是教學效果的反饋。一名優秀的教師,這時會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不僅愿意堅持學完這節課,而且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教二年級學生《6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設計摘桃子的練習,教師課前準備好一棵大桃樹,樹上長滿了桃子。練習時讓兩組的學生代表帶上小兔子和小猴子的紙帽進行比賽,看誰先把桃子摘到對應的6的乘法算式中,其他同學看看“小兔子”和“小猴子”誰摘得又對又快。誰摘得又快又準就可以得到一個鮮紅的桃子。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做練習也快了,整個課堂就“活起來”了,學生輕松的掌握了6的乘法口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舊教學觀念,樹立新教學觀念,給學生創設一個愉快又和諧的數學課堂環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吳利萍;數學實踐活動與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2009年13期。
[2] 張亞茹;創設和諧課堂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新課程(教研版);2008年06期。
[3] 張朝華;構建新課程下的和諧課堂[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