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生態問題不應回避,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必須首先回答四個方面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的關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個人的關系。以此為切入點,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保護;民生保障;綠色發展;責任擔當
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高度,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進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作出重要部署。“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開始實施;2018年3月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并勇于大國擔當,在2016年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及時準確地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動員起建設生態文明的磅礴力量,這是思政課的重要任務,更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對于生態危機問題,教育中不應回避,要進行客觀分析,積極尋找生態文明教育的切入點。教育實踐表明,找準切入點,生態文明教育才能順利開展,我們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切入:
其一、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必須首先回答“人與自然的關系怎樣?”的疑問,明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
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一方面, 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另一方面,人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 “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 ③
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要求人們面對自然,一方面,要存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另一方面在科學認識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順應自然,能動地適度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生態文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與自然界和諧程度的進步。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嚴重危及人類生命健康,人們的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巨大的沖擊。再一次警示世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其二、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必須回答“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的關系怎樣?”的問題,明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④人民群眾期盼有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防治持續推進,治理力度持續加大,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中國共產黨初心為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我們黨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新冠疫情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諸多困難,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等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緊迫,對此,黨中央已作出部署,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
其四、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必須回答“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怎樣?”的問題,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的信心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統一的。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調綠水青山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蘊含“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思想觀點。指明了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防疫的特殊時期,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始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其四、生態文明教育中要回答“生態文明建設與個人的關系怎樣?”的問題,明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全人類的命運,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生態問題具有全球性,全人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必須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建設一個清潔魅力的世界。這需要世界各國人們的共同努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每個公民都擔負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要從垃圾分類、不浪費糧食、不隨意踐踏野生動物等具體道德行為做起,為生態文明建設挑一份責任擔當。同時要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必將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的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這必將給個人發展帶來機遇。
總之,我們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強調人們慎獨、自省。制度具有關鍵性、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從經濟、產業、政治,文化、消費、環境、資源、科技、文化等方面對生態運行機制進行構建。因此,當務之急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生態文明教育絕不應滿足于道德教育,更要注重法律、制度教育。
參考文獻
① 習近平《黨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 習近平《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③ 恩格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⑤ 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學習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9年版
作者簡介:孫桂秋(1962-),女,河北省盧龍縣人,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政課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