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目前,我國的高中語文教材版本可以說是“百花爭艷”,比較通行的版本有:人教版、蘇教版、魯教版、滬教版、粵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社版等幾個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古詩文的篇數也各不相同,比如人教版一共是34篇(另加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篇目);滬教版66篇;粵教版17篇等。現行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數不能少于56篇。這樣看來,人教版和滬教版都符合標準,其他版本的數量相差就比較多。本文以使用頻率最高使用人數最多的人教版教材為樣本進行舉例。
關鍵詞:文以載道;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更新的同時,同樣也要求了我們語文教師首先去更新語文教育的理念,整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質,要求高中語文教學在傳授適當的語文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的道德品質,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換句話說,語文學科在德育滲透方面較其他學科的完全優勢,就在于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文質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傾向性、思想觀點、品德情操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和陶冶作用。
一、重視文章背景了解作者思想,感受道德力量
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可見,語文老師要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時,可以史為托,憑借相關的史實背景,調動學生融入課堂,參與文本研讀的興趣。
優秀的文言文作品絕不可能是作者的一時興起或是信手涂鴉,背后一定都隱含著作者的理想追求或者是人生閱歷,濃縮了他們的生活態度,有著不容小覷的德育價值。高中語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更加是文質兼美、才情兼備,通常在這些文章背后也都隱含著作者的人生追求與理想信念.
教材每一個相關文言文單元前的單元說明中都有體現這一點,比如必修二第三單元的單元說明里:“山水游記……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薄伴喿x這類文章……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講述文章背后的故事,以作者的人生經歷來引導學生、感染學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比如《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雖然這篇文章是一篇山水游記,但作者王安石不僅是中學階段學生必須了解和熟悉的文學家,他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很多作品都需要學生結合他的生平經歷以及政治生涯來理解。所以在這篇文章文意疏通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作者王安石在1069年開始主持的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再帶著學生回顧初中階段學過的古詩《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所表現出的“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樣學生就不難領悟到作者想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意志以及為此而愿意面對任何困難的決心了,從而文中所寫的“游山”經歷再去理解為“想要實現理想、成就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借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了。在無形中也更能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一定要“盡吾志”,克服一切困難去“有補于世”。
一般情況下,高中語文課本中,每一篇文言文的前面或課文注釋幾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紹,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取舍或補充。
如《伶官傳序》一文的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中簡介了李存勖的故事及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的寫作意圖,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要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內容;《勾踐滅吳》一文的課后練習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這正是教育學生要有在逆境苦難中艱苦創業的傳統美德的好時機;而第三冊《石鐘山記》一文后的練習里又介紹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石鐘山的調查結果,這可以引導學生養成注重實踐,不懈追求的好習慣。
二、抓準文本重點側重教學內容,傳遞德育因素
文言文文本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視角,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切入點也就會有所差異。
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即表達出作者對當年鏖戰于此的英雄人物孫權、劉備、周瑜等人的無限欽慕和贊美,這也非常有助于激發學生為國學習、為國戰斗的愛國與報國之情。再如《蘭亭集序》中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赤壁賦》中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望海潮· 東南形勝》中的“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等。引導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之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又如《勸學》,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體味“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執著精神;學習《游褒禪山記》,要讓學生明白人生在世,唯有堅韌不拔“盡吾志”才能持續挺進,直抵目標;學習《報任安書》,則要讓學生懂得為了理想而不計付出的堅韌不屈的戰斗精神。讓學生真正明白蘊含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之中的宏圖遠志、忘我執著與獻身精神,并不斷將之內化為自身的信念。這也就變成了我們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面對困難時的執著追求、不畏困難精神的一個很好契機。
三、精讀文本深挖內涵,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深厚積淀,其中關于人的道德修養的智慧總結,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要豐富和全面。高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都是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勸學》、《秋水》、《師說》、《諫太宗十思疏》、《屈原列傳》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疏通文章后,重點讓學生去探究文章所傳達的思想主張,所提倡的主體精神以及這種思想、精神在長期歷史延伸中所鑄就的民族性格特質等。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鼓勵我們要持之以恒;“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告誡我們應善始善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無疑是治國持家、創業守成的指南;而“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便是向脫離實踐主觀武斷者敲響的警鐘;“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寂寞中的堅守,“天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無奈中的自信……這些名言警語膾炙人口,對學生有著勸誡警示的作用,更有著讓人銘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學生的課堂教學時間也確實有限,所以要想讓學生真正去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切實將德育教育更好地滲透進學生的整教育中去,教師就既要將眼光延伸至課本深層,解析文本,吃透文本,把握重點,又要將眼光放在課堂之外,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輔佐課堂教學,實現寓教于樂。比如組織古文類競賽活動,比如名家故事比賽、古文主題辯論賽、文言文誦讀比賽等,學生通過辯論屈原之死是他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愚昧,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通過朗誦《琵琶行》,感受文章中琵琶女的情感起伏。這些活動都可以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更好地領略文言文的獨特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總之,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語文教師要善于去挖掘文言文中隱含的德育因子,讓學生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做真正健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