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敏
摘 要: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對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一是對重慶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簡要概述;二是闡述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中運用的意義;三是提出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四是探討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重慶紅色文化資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運用
重慶紅色文化包含了革命時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怎樣把豐富多彩的重慶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資源效應,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這是探索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重要動因。
一、重慶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一是革命歷史遺址。革命遺址主要包括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的八路軍辦事處、著名歷史人物的故居、舊居和活動舊址,比如北碚梁實秋故居、沙坪壩張治中將軍舊居、歌樂山、渣滓洞、巫溪紅三軍標語遺址,涪陵抗戰劇社遺址等。這些革命遺址歷史久遠,革命性、民族性特征顯著,構成了研究重慶歷史的寶貴資料,更是宣傳紅色文化的主陣地。
二是革命先烈事跡。重慶作為紅巖革命精神的發源地,有許多先輩們不怕犧牲敢于犧牲的革命事跡。楊闇公投身革命的“我的頭可斷,志不可奪”;江姐飽受反動派竹簽釘手指、鞭打、老虎凳等殘忍酷刑,也堅守自己理想信仰;許建業、李大榮烈士在刑車上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反動派”。這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革命前輩,具有極大的精神動力和感染力。
三是革命紀念建筑物。目前重慶市共有烈士紀念建筑物121 處,分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兩類。張自忠烈士陵園、邱少云烈士紀念館、楊闇公烈士陵園、萬州革命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庫里申科墓、酉陽縣烈士陵園為省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重慶著名的紀念建筑有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劉伯承紀念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等。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講,建造烈士紀念建筑物是一種以歷史記載與詮釋來塑造重慶革命記憶的方式,更有利于傳承與發揚紅色精神,增強民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二、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豐富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重慶初高中思想政治課目前使用的是全國統一的人教版新課標教材,這種全國統編教材,從內容上說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握控制全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水平程度,具有普適性和大眾性,而對于全國各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和地區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則難以完全兼顧。由此可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特色性方面就顯得相對弱化。所以說,在培育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恰恰彌補、充實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統編教材內容的不足之處。重慶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形式獨特,既有豐富的革命遺留建筑,又有許多紅色革命事跡,蘊含著許多英雄烈士在與反動派和反侵略斗爭中所形成的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等思想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文化內容是相互貫通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二)拓寬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咨詢輔導法、理論灌輸法、實踐鍛煉法、榜樣示范法、自我鑒定法等等。運用重慶紅色文化資源能夠有效拓寬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一是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將重慶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革命歷史遺址、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使理論知識生動具體,易于學生吸收接受,也有助于增加課堂感染力。二是重慶紅色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紅色文化旅游及教育基地得地利之便,可以組織學生到本地及周邊紅色教育基地去實地參觀,這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轉移到課外實踐調查,有利于學生知行結合,親身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雄壯舉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切實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覺悟。
(三)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
首先,有利于加強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融入英雄愛國事例,如楊闇公面對反動派威逼利誘時仍然堅守底線,李大榮烈士在刑車無懼生死、一心向國的精神等等,將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從幫助中學生形成社會主義事業所要求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和正確的思想政治覺悟。其次,有利于堅定中學生的信仰。英雄烈士身上所體現的革命信仰,可以影響中學生的價值觀選擇,塑造學生信仰。如江姐為了神圣的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用生命詮釋了堅定共產主義事業的革命信仰,教育學生要注重精神追求,有共產主義共同信仰。最后,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誠信友善精神。學習革命中的正反面人物,感受其歷史人物帶來的社會影響,增強學生榮辱感、友善精神。
三、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當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重慶紅色文化資源重視不夠
很多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沒能重視重慶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融入課堂教學中的力度不夠,教師主動將紅色文化資源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一是專業局限性忽視重慶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政治老師相比歷史老師在涉及有關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相對較薄弱,老師課余也很少花時間去了解革命時期重慶的經典紅色事例,或者不夠全面深入。二是應試教育下教師過多重視課本知識學習。在中考和高考沉重的應試教育壓力下,每個教師都有學校規定的升學任務,政治課是所謂的邊緣學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相對其他科目分值所占比重較小,對掌握知識程度的要求較低,這就導致教師備課和教學側重于對考試知識點的研究與講授,而在情感價值觀板塊上的教學過于輕視。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沒有充分宣傳本土紅色文化資源
許多中學校園文化既沒有宣傳紅色文化資源的主題板塊,也沒有通過廣播、校園墻報、教室多媒體來傳播重慶紅色文化。在主題班會、雷鋒月等等活動中充分運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方面欠缺,師生未能深刻感受到重慶紅色文化的深刻蘊意和重要價值。校園內多是鼓勵學習成績、讀書至上的標語口號,缺失了文化元素的多元性。學校課外活動比如主題講座、演講比賽、興趣活動等等涉及重慶紅色文化資源的也甚少。同時,中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學習時間緊,大多數學生很少空余時間去關注校園文化、參加各種校園活動,缺少了解重慶紅色文化的機會和途徑,重慶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成為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