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需要單一考慮和綜合分析。被認定的非遺傳承人不僅要有經濟、社會生活保障,還需要精神關懷。傳承人自身也應該承擔傳承文化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
一、傳承人的認定的兩類標尺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大形態:一是單一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獨立表現傳承的文化屬性。如:故事、歌謠、史詩等。二合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群體參與的屬性,如節日、廟會、儀式活動等,文化遺產的不同屬性決定了我們保護措施。何種資質的人能夠擔負起傳承人的重任,值得思考。
對于單一屬性傳承人的認定制訂可操作的技術指標就可以選出社會公認的傳承人,這些傳承人的個人才能與技藝代表著特定項目的最深造詣與水平。比如的故事大王、音樂行家、剪紙大師、工匠等,技藝與社會影響是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最終指標。需要我們從兩個角度考慮: 一是從傳承歷史看,該技技藝是否有久遠的歷史,是否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 二是從文化資源分布區域與傳習人生存狀態看,該傳承人是否是該類型非遺項目的重要代表。總之單一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確定,以其技藝的文化內涵與技術品質為衡量標準。
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應找出主干的環節,確定具有推動力量的重要人物,比如端午節活動, 儀式祭祀人,龍舟指揮者、重要鼓手等是我們在認定時考慮的重點人選。
無論是單一考慮還是綜合分析,我們認定經濟貧困地區的傳承人時,他們自身的經濟狀況也在考慮范圍之內,他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可能在文化部門的資金扶持下,將傳承的落實到現實中,才有精力為項目傳承做各種配合傳承工作。
二、傳承人保護的幾點建議
在經濟貧困地區,讓傳承人有物質保障與精神動力。切實可行的落實保護工作,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經濟保障? 在經濟貧困地區,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活處境堪憂,為了改善傳承人的生存狀態,經濟保障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具體方式如下:
1.傳承人能享有政府提供的定期生活補助? 解決傳承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對多數傳承人來說十分迫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技能上有過人的聰明才智, 現實生活中,他們卻是物質生活的匱乏者。 “文化”勞動并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處境。經常出現非遺工作人員和傳承人都無能為力的情況。政府應該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保證傳承人有較充裕的精力傳承技藝。
2.授予名譽稱號為其獲取生活資源? 提供生活補貼不是根本解決困難的途徑,給他們一套獎勵政策定出身價,比如 “民間工藝大師”“民間工匠”之類的名號,他們的作品成為市場的寵兒,就能解決自己的衣食溫飽。還能減輕政府負擔,一舉兩得。
(二)社會聲望評價與社會福利保障 社會保障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1.提升傳承人的社會聲望與社會地位,提供傳承空間與傳承條件? 由于社會的變遷,作為傳統社會文化傳承的一分子,對于他們的社會評價應該體現出時代高度。在政策待遇上, 應該將他們與當代社會生產者、勞動者的優秀人物以同等對待,給他們類似的社會保障。同時給他們一個擴大社會影響,傳承文化遺產的社會空間,這樣就能營造出有利于傳承的社會氛圍。
2.醫療保障? 對我們要充分重視對傳承人健康問題。給他們購買醫療保險,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主管部門還應該督促安排他們定期的身體檢查,保證傳承人良好的身體傳承條件,降低健康問題給文化傳承帶來的風險。人亡藝絕的慘痛教訓并不鮮見,因此對傳承境況危急的傳承對象,我們應該重點關注。
(三)精神關懷與鼓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的精神文化的動態體現,在對傳承人的生活保障之外,我們應該重視對傳承人的精神關懷。
1.尊重他們的人格?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身懷絕技之人,且對精神的追求超過對物質的追求。我們應該及時掌握傳承人的生活狀況,解決他們的特殊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傳承人的信任,才能跟傳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關系,讓傳承人專注地從傳承工作。
2.重視與傳承人的思想交流? ?重視與傳承人的思想交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工作的意義,他們不僅是為了物質生存而勞作,他們的精神勞動不是“游手好閑”的無聊事,而是在傳承中華文明、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貢獻。
3.定期表彰獎勵? 傳承人一般都注重社會評價,為調動傳承人傳承保護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或社會團體應定期舉行表彰獎勵。權威性的表彰獎勵,在精神激勵方面的效用,比物質獎勵更能取得積極成果。
總之,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從從經濟支持、社會保障與精神關懷三處著手,讓傳承人有一個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良環境,這是我們文化保護工作的重頭戲。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說,作社會一份子,他有責任與義務傳承祖國文化,一旦被認定為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就應該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履行相關文化傳承的義務。
1.有傳承自覺? 傳承人應該有文化傳承的自覺,對本人承擔的文化遺產項目有公開宣傳的義務,讓社會大眾都能享受傳統文化的果實。
2.培養傳承人 傳承人要重視培養該項目的接班人,對于一些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為重要。接班人的選擇既要慎重,也要信任。如果傳藝非人,或者不愿意傳授技藝,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與中斷。
3.不能一味迎合市場? 傳承人主要是沿襲傳統,將過去的文化財富傳承下去,這是傳承人的根本的義務。傳承人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在尊重傳統文化根本價值與意義的基礎上,沿著傳統文化的路徑進行積極的演化。 我們堅決反對與制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盲目改造。堅守傳統是第一位的,同時也可作符合邏輯的漸進式演化的嘗試。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保護、監管應制度化,對于傳承人要定期考核、檢查,定期認定、變更、撤銷,有退出機制。如果傳承人不承擔為社會傳承技能的責任,不為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就考慮取消他的稱號。如出現自然死亡,就中止或者變更該項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只有這樣,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才能真正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文化建設中的功能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