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彪


【摘 要】目的:觀察糖皮質激素治療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0日醫院收治的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00例,采用抽簽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比較2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及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286,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0.00%,復發率為1.00%(1/100)低于對照組的16.00%(16/1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皮質激素治療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效果較好,促進患者視力恢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臨床效果
引言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主要是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角膜炎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流淚、畏光、眼痛等,且反復發作,發作時視力下降,嚴重者甚至失明?;|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病率占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20%,主要與單皰病毒性感染、機體免疫反應密切相關。在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療中,主要以預防視力下降、縮短病程、減少復發率為治療目的,臨床多采用更昔洛韋、阿昔洛韋等抗病毒治療,療效明顯,但在縮短治療時間及降低復發率方面并不十分理想。近年來,相關研究提出,在常規治療上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在促進疾病恢復、縮短病程、降低復發率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糖皮質激素的種類及使用方法多種,可局部點眼、包眼、結膜下注射,也可靜脈滴注、口服等全身使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0日某院收治的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00例,采用抽簽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1)符合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診斷標準;(2)無藥物使用禁忌證。排除標準:(1)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減少、血小板計數減少;(2)伴有眼部炎性反應;(3)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觀察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20~60(40.01±1.15)歲。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21~60(41.12±1.26)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尿常規、心電圖等常規檢測,并對患者角膜、視力、眼壓進行檢測。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給予患者更昔洛韋注射液(江蘇漣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0104;GanciclovirInjection;化學藥品,2ml:50mg)5mg/k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1h,每天2次,連續治療7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PfizerManu-facturingBelgiumNV,生產批號:130704,規格:40mg)20mg,球旁注射,1次/d,持續注射7d后停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286,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674,P<0.05)。見表2。
3討論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HSK)是Ⅰ型單純皰疹病毒(HSV-Ⅰ)所引起的角膜感染疾病,人類是HSV-Ⅰ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染。根據HSK病變累及的深度可將其分為三種臨床類型:上皮型、基質型、內皮型。角膜基質屬中胚葉組織,對HSV的易感性不如上皮細胞。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基質型目前主要認為是單純皰疹病毒侵犯角膜基質,角膜對病毒產生過敏反應,病理特點為在角膜基質內有灰色環形浸潤,角膜緣有局灶性血管炎。HSV感染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也參與。病變的嚴重程度與病毒本身的毒力情況和宿主的免疫狀態有關。國外研究結果表明,在HSV感染患者的病變角膜中能夠檢測到針對HSV抗原的特異性CD4+和CD8+T淋巴細胞,進而證明細胞免疫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CD8+T淋巴細胞能夠調控HSV介導的集體免疫病理反應,減低免疫損傷,進而起到保護作用。由CD4+T淋巴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是基質水腫的主要原因。多數臨床上發生的HSV-1原發性角膜感染僅局限于上皮病變,但HSV-1能沿三叉神經末梢的軸漿逆行到三叉神經節形成潛伏感染。而角膜的原發上皮損害常很快消退,使角膜基質和內皮細胞免受損害。對于復發性感染,HSV-1首先感染角膜上皮細胞,形成上皮型損害。隨著病變的不斷惡化,角膜基質細胞可能受到累及,形成臨床上更為常見的遷延性基質型角膜病損。由于HSV在三叉神經節及角膜內終生潛伏,HSK不可能完全根治,臨床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病情發展和緩解癥狀。在HSK穩定期,抗病毒藥物的局部治療已不是主要的矛盾。皮質激素有明顯減輕角膜免疫反應的作用和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局部應用可抑制角膜和色素膜的毛細血管形成,減輕浸潤水腫和炎癥對組織的損害,減少瘢痕和新生血管形成,促進角膜炎癥消退。因此,在基質型HSK活動期,應當使用有效的抗HSV-1藥物,并適當的輔助應用皮質類固醇藥物,可以緩解因HSV-1存在而可能導致的過強自身免疫反應,以減輕臨床癥狀和組織自身的損害。
綜上所述,糖皮質激素治療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高華.暴露后彈力層的深板層角膜移植治療深層化膿性角膜炎的初步臨床觀察[J].中華眼科雜志,2018,49(10).
李青.角膜潰瘍清創聯合羊膜覆蓋術及藥物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