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 李玉玲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從實現對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出發,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樹立生命觀念,掌握生態文明知識;結合科學思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體驗科學探究,養成生態文明意識;感悟社會責任,落實生態文明行為;進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這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高中生物;生態文明教育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的新征程做出總體部署,“美麗”一詞首次出現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中,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新的戰略高度。“美麗中國”的建成與生態文明思想教育密切相關,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生態文明教育。目前,我國中學也已陸續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但是并未設置專門的生態文明課程。而在高中生物內容中,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生態的內容比較多,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3(必修)》(以下統稱“教材”)中的“生物與環境”模塊,可見高中生物課程成為了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載體。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課程目標。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生物課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本質特征和關鍵能力,以及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總目標。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逐步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意識、落實生態文明行為,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優秀品格,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下面將以教材的部分內容舉例說明。
一、樹立生命觀念,掌握生態文明知識
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生命觀念”包含運用穩態與平衡觀、進化與適應觀等觀念,闡釋生態系統的平衡原理和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生命觀念作為生物核心概念的呈現方式之一,也是學生可以學習也能夠理解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加強核心概念教學,讓學生基于生命觀念掌握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知識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教材第5章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時,教師首先創設真實情境,用圖片呈現我國呼倫貝爾大草原及與其相鄰的大興安嶺,并讓學生深入思考后討論:為什么千百年來草原沒有變成森林,森林也沒有變成草原呢?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補充答案,最后說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概念。雖然學生能夠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但是生態系統不同于個體,生態系統內部的調節所產生的影響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較長的滯后性,并且不能很快通過各種指標測量出來,學生體驗不到穩態與調節的過程,由此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概念,教師需要再次進行任務驅動,讓學生基于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平衡觀分析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認識具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掌握“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概念時才不會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概念,并掌握與其相關的生態文明原理和知識,在解決或解釋生態學問題時才有理可循、有據可依。
二、結合科學思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是指能夠運用演繹與推理、歸納與概括、批判性思維等方法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的相關事件和現象。科學思維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新知、使用知識、自主構建,并評價假設和觀點。《標準》指出,學生能利用多個相關的生物學概念或原理解決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熱點議題,讓學生針對這些議題展開論證,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是生態文明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觀、生態全球觀和生態歷史觀等。
例如,在教學教材第6章第2節“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時,依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查找與“目前全球存在的環境問題”相關的資料。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等,說明該環境問題對于生物圈的穩態、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何種影響,以及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否與人為因素有關,如果有,試舉出具體實例。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得出結論、班內匯報、撰寫報道等步驟完成本次活動。在班內匯報的過程中,學生針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通過相關的生態學原理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一步明白只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而初步形成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的生態系統觀。
三、體驗科學探究,養成生態文明意識
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生物科學屬于自然科學,這就要求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戶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進行戶外教學。為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還原科學探究步驟,自主設計并完成整個探究過程,促進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是一種反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是人對自然關系變化的深刻反思和理性生化,是產生生態文明行為的前提。其中,生態文明意識主要包括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
例如,在教學完教材全部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對當地存在的生態問題展開調查研究,如湖泊水質、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等,基于調查研究發現身邊存在的生態問題,并明確指出哪些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問題,最后組內成員針對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請教專家或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完善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期間,每個小組成員參與整個研究過程,包括確定調查問題、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討論、撰寫調查報告,學生通過本次調查研究,能夠體驗并參與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在學生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困惑并及時解答,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調查研究。通過對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學生能加深印象,并且形成“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生態文明意識。
四、感悟社會責任,落實生態文明行為
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該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議題,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同時,生態文明行為是人們基于生態知識和觀念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是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觀念得以體現的重要途徑,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標。生態文明行為包括個人的行為表現、對他人行為的處理方式,以及對整個環保事業的責任擔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本地資源,讓學生了解人類行為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感悟社會責任,同時讓感悟轉化為行動,如主動宣傳保護環境的相關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第4章第4節“群落的演替”時,教師可以舉出本地的具體實例讓學生分析、討論,體會人類活動能夠對種群、群落的存在和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例如,在內蒙古地區,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講述鄂爾多斯人治沙的故事,提問學生:能想象環衛工人要去沙漠上拔草的現象嗎?通過此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講述毛烏素沙漠最后一座沙山的故事。首先說明毛烏素沙漠在七萬年前是一片水甜草美的大地,但是由于戰爭、濫墾等人為因素使沃野變荒成沙。沙漠的形成使生態環境變得十分惡劣,直到21世紀,一直承受著先輩所造成的惡果的鄂爾多斯人民提出要用工業化思維解決環境問題,僅用二十多年就完成了荒漠化治理。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干事曾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的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而環衛工人去拔草的沙漠則是治理過程中有意保留下來的原始沙漠——烏蘭木倫沙山。很多年過去了,這片沙漠因為飛鳥和風兒帶來的草籽發芽了,才有了環衛工人去沙漠上拔草這一說。通過這個故事,學生討論與交流可以得出:人類可以濫墾濫伐,也可以治理沙漠,進而得出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同時,通過分析身邊的具體事例,幫助學生提高主人翁意識,并將保護環境的意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能夠結合具體的環境問題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合理化建議,并逐漸落實生態文明行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高中生物教學完全可以與生態文明教育自然結合在一起。因此,生物教師應該在注重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同時,適當增加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識內容,合理開發教材資源,創新生態文明教學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自然,從而確保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
注:李玉玲系本文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艷.習近平生態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12).
[3]王興東,陳壯.淺淡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J].現代交際,2018(4).
[4]陳廷華,鄭曉蕙.圍繞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為[J].生物學教學,201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