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季羨林的《夾竹桃》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構建高效課堂的方法,建議教師挖掘教材中看似“不合理”的內容,為課堂教學另辟蹊徑,使其成為有趣的切入點和學生的思考點,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高年級語文 文本 “不合理” 高效課堂 《夾竹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74-02
在準備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夾竹桃》一課時,筆者碰到一個難題,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白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其中“一墻之隔的大門內”這個表達讓人費解:既然是“一墻之隔”,那就應該是“大門外”,為什么季羨林要寫成“大門內”呢?
一、讓看似“不合理”的內容成為課堂設計另辟蹊徑的亮點
筆者回想起曾經在準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借鑒了一位特級教師的上課方法。那位教師先讓學生自主發現:課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小調皮?之后便采取了質疑這部分內容的方法:“明明是要寫祖父的園子,作者為什么非要花這么多筆墨去描寫‘我的調皮呢?”
這也是“不合理”的呀!只要“不合理”,勢必會引起孩子們想要解決問題的好勝心。眾所周知,蕭紅短暫的一生命運悲苦,生活顛沛流離,而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爹不疼娘不愛,甚至祖母看她喜歡捅窗戶紙,就在外面拿一個頂針伺機候著,等著蕭紅的手指戳上前面的針。當孩子們也了解到作者這一層背景之后,立刻體會到:蕭紅著力描繪的她的調皮,正是對祖父慈愛的反襯啊!她越是在園子里胡鬧,說明祖父越愛她。而祖父越愛她,在那悲苦的人生中,她就越會記得祖父,從而越會對祖父的園子記憶深刻。表面的東西不重要,為什么要寫這些才重要。學生通過對“不合理”情節的質疑,再查閱資料,追根求源,經歷這樣的過程,對蕭紅和祖父這段淳樸深厚的爺孫情便深深鐫刻在腦海中了。
基于此,在備課《夾竹桃》時,筆者帶著這個疑問,查詢了原文。季羨林在原文中寫道:“在我故鄉的那個城市里,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墻下,正對著大門口。”而課文的第三段第一句“我們家里一向是喜歡花的”之前,原文還有一句,即“只有一墻之隔,轉過影壁,就是院子”,至此,何為“一墻之隔的大門內”,筆者終于搞明白了。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閱讀理解水平,怎樣才能讓他們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尋找文本中的“不合理”,可以成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讓看似“不合理”的內容成為有趣的切入點
在備《夾竹桃》這篇課文時,筆者便扣住備課時發現的“不合理”,使其成為教學的切入點。筆者先在復習階段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花名的詞組“迎春花、桃花、興化、海棠、榆葉梅、丁香、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五色梅、江西臘、夜來香、玉簪花、菊花”,讓學生通過對花名的朗讀、分類,感受作者一家一年三季都在鮮花簇擁下的生活。接著,出示第四自然段,請學生自讀,然后思考:這個自然段中,有沒有讓你費解的地方?
學生起先走馬觀花,并未察覺任何不妥。筆者追問:“真的沒有任何疑問嗎?”他們的好奇心頓時被勾起來,開始咬文嚼字,細細品讀,但依然沒有發現。于是,筆者出示句子,請他們再細讀,然后把問題拋出來:“一門之隔到底是應該在大門內,還是應該在大門外呢?”這時,在城市里長大的學生全都傻眼了。一來,他們也意識到這確實是個問題,于是他們都很懊惱:為什么這么明顯的“漏洞”,自己沒發現呢?二來,正是這樣的挑戰,勾起了他們想要潛下去、追根究底的好奇心。
所有的孩子都因為這個問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最后,他們帶著竟然可以批判大師的“勇氣”,說:“一墻之隔,應該在大門外。”
即便這樣,季羨林國學大師的身份還是叫學生躑躅: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名聞遐邇的語言大師,總不會犯這么個誰都能瞧出破綻的錯誤吧?
學生真是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直到筆者點開“影壁墻”的圖片,他們這才恍然大悟——一墻之隔的“墻”,原來是院子里的影壁墻啊!
學生興高采烈地把“一墻之隔的大門內”這個結解開了,與此同時,他們也從情感深處體會到作者對夾竹桃的“韌性”情有獨鐘的原因:夾竹桃沒有因為被獨自放在影壁墻外而自艾自憐,反而堅持自我,長得精神,開得燦爛,這真的是一種讓人佩服而且感動的可貴精神!
三、讓看似“不合理”的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備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課時,筆者發現“天光云影共徘徊”也是一句非常值得深思的句子。天光,應為水中倒映的太陽、月亮或是星星,云影,則是倒映在水中的云朵,那么問題來了,太陽、月亮或是星星,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來回移動的,甚至云朵因為受到風的影響,也只會由一個方向往另外一個方向移動。
那么“天光云影共‘徘徊”,不也成了一個錯句嗎?這個問題,筆者在上課時提出來,照樣把學生給問倒了。他們抓耳撓腮,最后決定不“盲從”教師,本著相信朱熹這個理學大師的精神,拼命解釋:比如水波晃動,會造成太陽、月亮或是星星的影子起伏晃動,又或是風向突然調轉,云朵也會改變方向飄動……
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路:太陽、月亮或是星星,它們從東邊移動到西邊之后,什么時候又會出現在東邊呢?學生一怔,隨口便道:“第二天。”我又問:“那云朵呢?東邊的云飄過去之后,什么時候東邊還會有云飄過來?”他們又不假思索說道:“過段時間就有啊,而且,過段時間風向一旦變了,本來那團云還會飄回來呢。”
他們頓時眼睛發亮:是啊,這么一來,“天光云影”可不就合乎自然規律“徘徊”起來了?于是,筆者提出問題:“‘徘徊這個詞,不僅能夠反映水中倒影的動態,還能夠讓我們看到什么?”對此,學生興致勃勃,思考之后笑瞇瞇地答道:“時間。”日復一日,寒來暑往,如同曹操《觀滄海》中的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意韻,呼之欲出。
可見,教師如果善于發掘文本中“不合理”的地方,能讓課堂生成一些別出心裁的“亮點”,在常規的閱讀環節中給學生帶來有趣的挑戰。教育專家陳萍在評課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孩子們完全可以自己讀懂的東西,老師就不用再在上面另外花時間。”發現文中的一些“不合理”,則可以避免重復閱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耳目一新。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這樣闡述:“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越高,潛能發揮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有趣的挑戰和盎然的好奇心,都可以成為主動學習的絕佳動機。在學習動機的推動下,學生會興致勃勃地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探索文字的世界,樂于挖掘語句段中隱藏的自然規律、人文特色以及豐富深邃的情感,繼而可以高效率地學習語文,最終構建起高效的語文課堂。
作者簡介:李昭君(1982— ),女,江蘇揚州人,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閱讀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