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綜合國力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明顯增強,為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發展力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在2007年我國出臺了新會計準則,以此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優化會計工作。新會計準則的有效約束,為我國市場帶來更廣闊的發展景象,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財務經濟。基于此,著眼于財務經濟分析,簡要探討新會計準則的有關應用。
關鍵詞:財務經濟分析;新會計準則;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9-0075-03
針對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經濟分析是關鍵環節,依據經濟核算信息,采取專業方式對比相關評價標準,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財務活動受到各類因素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財務狀況評價,而且科學預測企業未來發展趨向。新會計準則自實施以來,其在財務經濟分析中具有的作用不言而喻,為確保財務經濟分析的實效性,企業一定要提高對其的重視。
一、財務經濟分析的基本內涵簡述
關于財務經濟分析,其實現經濟效益與財務分析等相融入,其屬于一種綜合分析法,具體指的是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借助分析企業財務經濟情況開展整體分析,進而達到財務經濟評價的目的。另外,其也屬于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程,在實際分析中應依據實際層次需要與企業具體現狀進行。對于我國企事業單位來講,之所以要高度重視財務經濟分析,主要目的是強化財務經濟管理能力,而關于其出發點則是債權人對償債能力的重視、投資者對投資受財務狀況影響以及相關主體其自身切實利益。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變幻難測,市場主體應充分有效規劃其未來發展,通過對其自身、現有具體財務經濟情況進行分析,有效預測財務情況對企業未來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而滿足相關主體實際需求。關于其主體主要囊括內部與外部這兩大分析主體,分析主體的多樣性關乎著分析目標的多樣性,財務經濟分析不管在哪種主體下,其內涵依舊是分析單位未來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在進行財務經濟分析時,應充分了解分析主體,例如市場地位、性質、經營特點等方面,而且以此為基礎加以總結與拓展科學預測其未來財務情況。
二、基于新舊會計準則對比關于財務會計報告的規范
企業所開展的全部經濟活動均可以由財務報表綜合呈現,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財務報表是核心所在,能為管理層決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主體財務分析其實是財務管理的構成要素,依據企業有關會計資料,通過相應的方法研究與分析企業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在會計報告體系中,新會計準則進行一定改革,即在會計要素后單獨列出財務會計報告這一章,在原則性方面修改了財務會計報告相關內容,具有差別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名稱。舊:財務報告。新:財務會計報告。
第二,目標。把會計目標表述作為一種會計信息,例如應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有關要求,從而使各方可以充分了解企業具體財務狀況,滿足強化企業經營管理要求。
第三,內容。舊:關于財務報告,需要以書面形式展示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例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新:主要包含企業應對外提供能夠以反映某一日期企業實際財務狀況,或是體現某一會計期間具體現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樣需要以文件形式呈現,會計報表等有關信息資料是財務會計報告主要內容。理論層面上分析,會計報表至少需要包含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
第四,應用者。舊:明確指出使用者,在關聯性原則中提及企業管理人員與關聯各方。新:關于使用者進行明確說明,明確使用者應是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共與政府及有關部門。
三、新會計準則作用分析
第一,所得稅準則作用。在結合國際會計準則之下的新會計準則,將資產負債表匯入新會計準則中,該方法將企業原有的應付稅款法取締。關于應付稅款法和負債表債務法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應用不同方面在對暫時差異進行處理,應付稅款法將該差異帶來的影響金額均安排進本期利中,負債表債務法則是將該影響金額均延續與分配至以后各期。由此能看出,要是上市公司存在能夠抵扣的暫時差異,根據應付稅款法應該將差異額均歸進本期所得稅款當中;若是依據資產負債表,則是將其歸類到分期負債項或是所得稅中,從而會明顯增大暫時差異權益及當期利潤,也可導致利潤額和權益在差異額回歸時不斷降低。反之,如果上市企業中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較大,發生變化的所得稅處理法會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暫時差異的權益與當期利潤,增多差異額回歸時所得利潤與權益。基于上述情況,均會嚴重影響企業財務數據分析結果。
第二,債務重組準則作用。關于債務重組,舊會計準則中會選擇將債務重所得收益放置資本公積,可在新準則當中將此項歸于企業營業之外的收入項。由此,便可通過公允價值計量將利潤有效呈現在上市企業的收益項中,直接影響財務報表制作人員與使用者,提高上市企業財務指標、效益與股資收益。除此之外,債務重組還能為企業創造豁免債務的重要契機,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有效降低財務經濟分析難度。
第三,存貨準則作用。對于存貨準則而言,其主要是指計價存貨的方式,其主要會影響上市企業的毛利率。受到新會計準則的剛性約束,存貨準則絕大多數采取的方式為先進先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毛利率。因此,在具體進行財務經濟分析時,新會計準則與企業所處行業性質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實際分析財務數據時,采取新準則進行計量與核算,以此提升會計工作效率和企業經濟效益所得,從而優化企業實際運營情況。
第四,會計國際化準則作用。不同國家所施行的會計準則存在很大差異,可在新準則的時代背景下,使我國會計準逐漸朝向國際化轉變。從某種角度來講,新準則為我國上市企業提供了國際化,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會計標準,從而有助于上市企業和會計標準相結合去經營。因此,應著眼于新會計準則,相關會計人員應進一步擴展視野,科學、合理判定財務會計工作,加強會計準則和國際準則有效融合,助力于我國會計核算與計量質量、效果的提高。
第五,金融豁險工具作用。加強對各種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是現下企業應該著重思考的內容,新時期隨著企業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防范金融風險上下足功夫。出于能夠更好地面對波詭云譎的市場、防止財務與金融方面的各種風險,企業均已應用風險規避工具。之所以上市企業采用金融豁險工具,是因為需要對利率變化有效應對,該行為體現了企業財務風險意識的提高,例如預防期貨風險這一理念已有效落實在企業整體管理層。在新準則中提出會計可以應用金融豁險工具對風險加以處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會計的金融意識及金融理念,進而為有序有效開展財務經濟分析提供保障。就企業本身來講,新會計準則在企業落實之后,會擴大審視金融問題的視野,使得企業將行業整體發展作為基礎,站在國際視角對于企業現下存在的各種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進一步規范企業管理模式;至于企業管理層與決策層相關人員,可以在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先進的現代化金融管理工具,由此防范金融風險同時為企業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契機,確保在企業得到理想利潤的同時切實保障企業發展;針對財務部門全體工作人員,在風險規避工作中合理應用新會計準則,有助于全體會計人員提高自身金融管理意識,為有效開展財務經濟分析工作與財務工作提供保障。
四、新會計準則有關應用路徑分析
第一,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著重強調在公平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債務清償或是資產交換的金額,在財務經濟分析過程中應用公允價值,可以實現財務會計信息精準度的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有助于促進企業達成財務會計戰略目標。可從實際情況來看,在財務管理具體開展過程中,部分企業未能真正掌握測量公允價值的方式,這導致在開展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時,不可避免會存在諸多問題,要是在對公允價值進行測量時,由于不正當操作而致使測量結果存在偏差,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業績。基于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我國現下市場經濟制度依然存在較大完善空間,有大量投機活動“存活”在企業經濟活動中,即使能夠在財務經濟分析中合理應用公允價值,也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對此企業應該重視財務會計管理方面的誠信建設,針對企業財會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及嚴格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由此避免出現惡性資金操作。
第二,財務報表。站在企業層面,關于財務經濟分析其將經濟核算信息作為基礎,分析財務報表與資金,通過相應的評價方法分析生產經營中各方面要素對財務活動造成的影響。關于財務報表和財務資金分析,其是構成財務經濟分析的兩大部分,財務報表可以直接反饋出企業經濟活動,是會計及財務報告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要是財務報表產生變化,自然會影響到財務經濟分析活動。在新準則中有關財務報表方面,主要包含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等,在應用企業財務報表時一定要重視計劃的規范性,嚴格要求財務經濟分析。在進行具體工作過程中,財務管理人員需要依據新準則中的有關要求分析財務報表,由此更為精準地進行財務經濟分析。
第三,金融避險工具。企業合理使用金融避險工具,可以從容應對由于國家利率變化而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而實現有效規避金融風險,從某種角度來看直觀體現著企業財務風險意識的強化。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提高對風險規避理念的重視,同樣在新會計準則之中,談到了會計處理企業金融工具的相關原則,有助于財務會計人員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金融意識,有效培養企業全體職工自身的金融理念,為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氛圍,由此確保可以順利開展財務經濟分析工作。實施新會計準則還能擴大企業管理層視閾,保證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新角度對待金融問題,從行業領域出發,系統分析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金融問題,使企業朝著國際化方面不斷發展。除此之外,企業管理層還能通過國際性的金融信息,一方面及時規避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及時把握發展機遇促進利潤實現最大化,推動企業持續性發展。
第四,金融衍生工具。經濟發展歷程中出現了許多例如權證、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在舊會計準則中無法有效統計核算新金融衍生工具,所以,在新會計準則中添加了針對金融衍生工具有關規定。合理應用金融衍生工具,可有助于企業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提高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與真實性,而且能保證順利實現財務戰略目標。對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因為專業性較高,要求財務會計人員需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所以企業應該認真對待財務會計人員培養與教育工作,保證財務會計人員能夠滿足現行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首先,企業財務管理部門需進一步提高應用新會計準則的重視及有關要求,從而有效解決財務管理問題;其次,企業財務會計人員應該扎實掌握準則中的各項內容,借助自我學習實現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升,從而通過科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開展財務經濟分析活動,增強企業財務管理實效。
五、財務報表完善建議分析
第一,在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前,必須清楚認識改進前提,一是需要清楚辨明會計信息應用者的具體需求,二是應該始終堅持現行財務報表,具體包含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與此同時,還能將其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核心及非核心信息,而且不能全盤否定。基于此,本文認為,我國企業需要選擇披露的信息避免暴露商業秘密。針對進一步提高的財務會計報告成本這一現實問題,也依然能有效避免,其主要是由于企業財務會計報,主要指的是會計人員與相關人員協作生成的成果,而在該成果內容中還會包括許多非會計性質的。從該層面分析,有效應用企業部門間共同工作成果,可以切實提高信息披露的關聯性,此時不會在財務會計報告成本方面產生較大改變。
第二,在出現新會計準則后,能夠進一步簡化利潤表單列項目,在新會計準則中規定直接列報營業成本與收入,不需要區分主營業收入及其他方面收入。關于該點本文認為,現階段即使在整體上來看企業經營所呈現的特征十分多元,可通過簡化列報在現實上卻難以滿足報表應用者的具體需求,與此同時還有可能掩蓋部分企業的利潤操作,由此會間接粉飾企業經營業績,進而在很大程度上誤導投資者有關決策行為。因此,本文建議應該在財務報表的附注中詳細披露經營業務及其他相關業務,或者也能夠以附表形式披露經營業務及其他業務,在內容方面具體包含各項業務類型、各項業務占據企業利潤總額比例等。
第三,對于財務分析準則框架而言,具體包括財務分析實務指南、具體準則、基本準則這三個構成部分。與此同時,上述三部分也處于準則框架中基本的三個層次。關于具體準則,站在分析主體視角分析重點可以劃分為以下三方面分析準則:投資者、管理者以及債權人;若站在分析者獨立性視角分析,主要能將其劃分為以下兩方面分析準則:財務分析師、管理者財務。我國現階段的上市公司,在其年度報告中針對分析信息披露情況來看,主要是從管理者服務于投資者這一視角加以闡述的,可是從財務分析師獨立分析報告來看,卻沒有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況。關于該點,現階段最關鍵的工作環節則是進一步完善現行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關聯分析性信息。與此同時,還需要對有關管理者財務分析準則加以制定,從而進一步分析財務分析師的財務分析具體準則,以此不斷完善與優化我國財務會計制度。
六、結語
嚴格執行新會計準則在企業財務經濟分析中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一些準則和指標有助于推動盡快實現會計目標,但是我們也應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是新會計準則也會存有缺陷,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方面帶來的影響更多呈現在傳遞作用。我國上市公司在具體應用新會計準則時,其中的會計信息會發生改變。除此之外,財務經濟分析角度同樣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面對這一情況,在開展財務分析工作時,財務管理人員應基于企業所處行業特點及經營情況,針對各種影響要素進行全方面分析,從而為制定企業財務決策提供所需參考依據,同時也能達到財務經濟分析實效性提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彬.淺談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中的作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2):25-26.
[2] ?楊穎.簡述新會計準則對財務經濟分析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9,(13):90-91.
[3] ?夏保華.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22):75-76.
[4] ?黃林娜.淺談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家,2017,(4):116-117.
[5] ?李龍發.關于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中的應用[J].中國城市經濟,2011,(27):118-119.
[6] ?駱小蘭.新會計準則在財務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6):132.
[7] ?陳艷.新會計準則對財務經濟分析的影響和作用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21):210.
[8] ?高千玲.新會計準則對財務經濟分析的影響與作用機制[J].現代商業,2016,(25):158-160.
[9] ?徐強.新會計準則對財務經濟分析的影響和作用分析[J].財會學習,2016,(16):146.
[10] ?史艷杰.新會計準則對財務經濟分析的作用研究[J].今日科苑,2015,(11):91-92.
收稿日期:2020-04-28
作者簡介:李勁松(1969-),男, 山東菏澤人,助教,從事經濟、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