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花
摘 要: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教學時,除了需要幫助學生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也應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而在當前的教學中,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常被忽略,一些家庭和學校缺乏重視導致初中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針對初中生的德育情況展開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德育提出了具體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初中學習
一、引言
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其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會產生逆反心理,而這個時期各種不良因素也會對初中生形成誘惑,所以家庭和學校要采取措施積極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初中德育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愫
對國家的認同感從古到今一直都植根于人們心中,愛國教育在各個時期都應當提倡,而傳統文化在愛國教育方面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特別是愛國主義詩人和英雄的光輝事跡,能夠在學生的心里加深烙印,通過不斷加深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學習,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初中學生在學習壓力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這使得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空虛,許多不良思想乘虛而入,最終導致學生整體素質低下,而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可以更好地滿足初中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學生自身文化認知。此外,如果初中生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就會在平時以充滿陽光的精神去處理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問題。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道德
成績不是決定學生未來的唯一要素,如果學生擁有較高的成績但品德素質低下,其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這是因為一個學生在言談舉止上的道德品行對他整個成長階段都有重要的影響,健康的道德品行能夠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學生會將自身行為和社會責任緊密聯合,以道德來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從而在社會上獲得良好的贊譽。
三、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初中德育的具體策略
(一)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初中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難點在于其不通曉歷史背景,這導致大部分學生即使把文章背會,也會感到文章內容晦澀難懂,無法真切地感受文章中所要傳達的真諦。因此,學校要利用自身優勢資源,開展一些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把課本的內容具體化,為學生學習營造傳統文化歷史背景和學習氛圍,保證學生能夠零距離接觸到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1]。
例如,學校可以開展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教育活動,讓教師帶領學生到有孔子元素的地方進行現場演繹,如果沒有,教師可以把孔子浮雕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安排學生進行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孔子和他的學生,來一次周游列國的旅行,安排每組學生表演一個《論語》中的故事,或者給各位同學講解浮雕中的故事及其所表達的意義。《論語》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如果學生能夠在表演中將孔子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
另外,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多觀看一些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或是愛國書籍,了解其中描述的各種英雄的品質,讓學生對民族英雄產生敬佩之情。學生一旦產生了敬佩之情,自然而然就會受到愛國教育,在愛國行為上也會向英雄學習,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學校也可以利用優質的資源建設傳統文化場所,讓學生身穿漢服朗誦詩詞,展開讀書交流會,構建現代和古代文化交融的平臺。
(二)利用禮儀文化約束學生的行為道德
傳統文化側重禮儀,很多圣賢都是在禮儀的約束下才具有較高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文化在德育中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進行自我規范,保證學生形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如今,有的初中生不尊重長輩,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缺乏對身邊親人的寬容,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行為禮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修養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良好的社會美德[2]。
例如,教師可以把關于禮儀的傳統文化故事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展開分析和討論。同時,學生也可以把自己所做的關于禮儀的事情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并結合現在社會上的部分現象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在此時引導學生構建出個人的禮儀和誠信框架,同時每天把關于禮儀和誠信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讓學生根據傳統文化視頻寫一篇讀后感,要求學生把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及其對自己的影響描述下來。比如:學生閱讀孔子的《論語》里仁篇時,要理解孔子所說的“忠和禮”是對事對人的行為準則,學生在為人處世時,要想起孔子的言論,以此為準則去實行。當學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寫的讀后感加以分析,指導學生如何判斷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美德行為,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形成禮貌誠信的優良習慣。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禮儀文化,是對一個人品行的基本塑造,一個學生文雅的舉止和言行勢必會影響周圍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逐步接受這樣的禮儀文化,這對學生今后的人生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學校雙方共同教育
學校的教育是學生品德素養提升的關鍵所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里,但一個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學校可以利用學習文化知識的契機督促學生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家長在生活中可以引經據典,把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講解給學生,并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3]。
例如,家長可以對老一輩盡孝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感受到孝道。其次,也可以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如家長可以在某一特定的日子里讓學生為家長做一頓飯,洗一次腳,并把這些表現記錄在冊,在生活上引導學生勤儉節約,對每個人都要保持謙恭,不驕不躁。家長可以把學生在家的表現反饋給教師,教師則可以在班級里對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以此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更良好的表現。在學校,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品德小組,每個小組互相督促,對不良行為予以扣分,對良好的品德行為予以加分。學校可以利用家長會拓展家長對傳統文化和品德教育內容的認識,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要求家長以身作則在家庭中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學生言傳身教,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底蘊。
(四)以社會實踐讓傳統文化和德育相互融合
教師想讓學生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播中。目前,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宣講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很多學生無法領悟其中的深意,對此,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實踐,以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領悟到傳統文化所表達出的深意[4]。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業余時間去做一些富有高雅情趣的事情,并幫助學生掌握培養高雅情趣的途徑,以此驅使學生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教師也可以通過資料向學生展示古人的琴棋書畫以及名詩名詞,讓學生體會具有高雅情操的古人的心境。如教師可以介紹陶淵明因為性格正直而被多次貶官,但即使這樣他還是作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美詩句,他始終對未來抱有堅定的期望,無論受到何種不公平的態度,他都會積極地面對生活。教師可通過陶淵明的例子教導學生熱愛生活,從身邊發掘生活的情趣。此外,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討論哪些是庸俗的生活情趣,哪些是高雅的生活情趣,遇到困難該如何對待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尋找高雅生活情趣時,可以發動學生多做公益,定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以實際行動來體會孝道。
(五)利用信息平臺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
處在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社會事物已經有了基本認知能力,所以對初中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注重初中生的心理變化,讓初中生更好地捕捉到傳統文化的精華。且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利用好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全方位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概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一些利益關系上,這一階段正是初中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之時,教師需要以傳統文化為導向,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自己對所學傳統文化的感悟,塑造正確的利益觀,消除學生心中的拜金主義。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我評價活動,讓學生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鼓勵學生用手機將生活中出現的品德問題上傳到班級網絡平臺上,這樣可以使學生正視自身不足,及時改正問題。教師可以引用《田忌賽馬》的故事,鼓勵學生只要下功夫肯動腦,下等馬一樣可以戰勝上等馬。其次,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開展互評活動,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讓學生每天都能發現全新的自我,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教師可引用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學生面對自身問題是困難的,但還是要勇敢地面對自己,正視自身的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胸懷謙卑,克己修身,尊師重道,和同學之間建立良好和諧的關系。
四、結語
利用傳統文化來促使初中生提升思想品德是當前教育的側重點,但教師在引入傳統文化時,一些學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走偏,所以糾正學生的思想和塑造學生的品德要雙管齊下。此外,傳統文化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還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堅持和督促,為學生營造一個優質的大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我道德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穎.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初中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7(70):81-82.
[2]覃澤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41):56.
[3]劉仁生.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課外語文,2017(16):168.
[4]李方嵐.班主任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2018(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