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曰平
摘要: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對學生提一個問題,往往如法能夠探究到問題的深度,也無法讓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中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所以這就需要適當地進行追問。利用追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針對教師的提問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追問
數學是一項基礎性及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同時也是在學校教育中重要的考試項目,得到了廣大學校教師學生的重視。為了保障學生的數學成績,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更多的時間傾注在學生的成績上,并沒有主動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這種方式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綜合的培養,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有效追問”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追問”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比較活動,經常容易被外界的新鮮事物影響,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引導自身的學習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而“追問”是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呈現,能夠引發學生的疑惑,帶給學生更多的挑戰,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不斷思考,尋求解決的答案。
1.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很簡單,很輕松就能解決,有些問題很復雜,往往需要很多個步驟才能處理好。而現在的很多學生,看到很難的問題都容易放棄,逐漸對困難產生了“畏難”的情緒,最后往往不是被困難打倒的,而是被自己心里的情緒嚇倒的。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有效追問”,教師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讓學生回答,從易到難,將問題進行拆解,直到將知識點掌握。這種方式不但簡化了數學知識的難度,同時也教導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或是其他困難時,可以將問題劃分成幾個小份,一點一點地進行解決,進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追問”的策略
(一)循序漸進的追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方式比較隨意,通常是想到哪問到哪,提問并沒有一定的條理性,沒有充分發揮到問問題的實效性。在當今的小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壁壘,按照問題的難度循序漸漸的進行追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問題的探究,簡化數學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來開展教學。比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建教學情境如下:15號放學之后,張巖在學校附近的超市門口撿到了一個男士的錢包,里面裝有1180元錢。第二天張巖將這個錢包交給了老師,老師讓張巖寫一則失物招領,張巖不會寫,你們說一說改增惡魔寫呢?有的學生說:“15號,在xx小學附近的xx超市門口撿到了一個黑色的男士錢包,里面裝有1180元現金,請失主到xx小學xx班級進行領取”。教師笑了笑,沒有回復學生,進而追問,這樣的說法合理么[1]?有的學生反應過來了,立刻回答說不合理,因為知道了錢數,很多品德不好的人會來冒領。教師接著問:那應該怎么做呢[2]?學生在討論之后告訴教師,別的詞語不用變,利用一個符號將1180元代替,例如撿到了X元,這樣就能夠輕松解決問題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到了“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中獲得了更多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利用生活問題追問,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的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但是在現今的小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并不匹配,學生并不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建立很好的練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問題來進行追問,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
在學習“可能性”一課時,教師課程導入如下:在我們附近的商場舉行5周年的店慶活動,凡是購買了195元以上的物品,都可以進行抽獎活動。抽獎主要以擲色子的形式開展,兩個色字同時擲,和為2或者12,獲得一等獎;和為3和11可以獲得二等獎;其余的不中獎。最后大家幾乎都沒有獲得獎品,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學生說是因為2需要同時投中1和1,12需要同時投中6和6,這非常有難度。教師繼續問學生,那為什么4、5、6、7出現的比較多呢?還有哪些數出現的多呢[3]?通過生活化的問題追問,讓學生了解了知識的實用性,進而逐漸培養自己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能夠學以致用。
(三)利用錯誤進行追問,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
在小數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一系列的錯誤。數學教師要重視錯誤對于引導學生的重要性,利用有效的追問讓學生反思產生錯誤的原因,進而能夠通過錯誤鞏固自身所學,獲得更好的認知。
例如,在學習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師將一個長寬高為5CM、4CM、3CM的長方體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計算。有的學生的計算結果為18CM2,有的是24CM2,有的是34CM2,這其中就有兩名學生算錯了。這時教師要問算錯的學生,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果的呢?再學生說完之后,教師接著追問,長方體的表面積到底是什么呢?之后再學生回答之后,讓學生重新計算,并且問學生,你知道自己的錯誤原因是什么嗎?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拓展以及知識的鞏固。
結論:總而言之,追問是提問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數學教學提供更多的便利,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追問,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了解知識的本質,進而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沈開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追問”策略——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追問方法與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20(18):44-46.
[2]馬洪娟.適時運用追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策略及技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164.
[3]周玲嬌.“問”有學問方能出“彩”——試論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追問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7(2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