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霞
摘要: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使得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單打獨斗的方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因此學習共同體變成了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本文通過對學習共同體的闡述,強調學生可以通過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獲取學習收益。與此同時,本文還通過對切斯特·巴納德教授所利用的系統化的觀點從實踐及理論多個方面,對組織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得出人雖然是一種有著獨立活動能力和意識的個體,但同時需要進行協調合作,建立一定的組織,通力合作,最終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切斯特·巴納德;組織;協調合作
1.概念界定
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由學習者與助學者來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他們在學習的交際過程中基本上進行著各種溝通、交流、共享學習資源的過程,并且需要完成一定的實踐任務。所以在學習共同體內,形成了相互幫助而又相互影響的交際關系。學習共同體最初源自于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并且有著兩種含義,首先是指一種無意之間形成的原始共同狀態,另外一種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由各種生產力和勞動力所構成的共同組織。并以此發展出了以土地分割為基礎的共同體特征。共同體在不同的歷史形態中,相互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
學習共同體換句話來說,就是由學校里的老師學生,來共同組成的一種動態的學習組織[1]。在這個組織中,教師和管理者都作為教育教學的技術性人員,并通過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來獲取持續的學習過程和時間狀態,從而改觀組織中成員的知識儲備、技術學習以及行為能力,從而提升組織創新發展過程,并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群體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共同體,在學校中教師的學習共同體作用,是學校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種有效的教育道路。而備課組通過互相的溝通合作學習,由教師來制定一定的學習計劃和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滿足教學目標,高效完成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備課組的建立,不僅有助于教師提升教學效率效果,還能夠使教師之間,通過互相的溝通學習而不斷改進執教水平,提高執教能力以及課堂掌握度。教師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和集體學習等方式,來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儲備和專業水平。教師之間通過互相的分享學習,來完善積累教學經驗,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從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
學習共同體,是由教師之間互相形成的一種學習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十分專業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教師之間為滿足良好的教學活動,實現教育目標而構成的[2]。他們旨在通過不斷地溝通學習和分享教學內容,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也劃分為多種形態,首先是以專家教師來指導促進教師共同學習的合作交流項目,從而形成合作溝通的教師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共同體區別于普通學校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本校研究為主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并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載體的一種學習共同體驗。以網絡平臺為主,通過與專業教師研究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過程。國際上的學習共同體還涵蓋大學和高中、小學階段教師組成的學習共同體。例如,通過教師進修,在一般的教育碩士課程中設置的學習共同體。在一些學校中通過家長、學生及教師之間的實力共同構成的。在這種專業的教師共同體中,往往和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形態是相似的,都存在著指導者和被幫助者。指導者一般是本校的教師。無論教師的技術和執教能力如何,都可以從中獲得幫助,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還可以通過從外校聘請專業教師,或校長自身進行經驗分享,從而達到指導提升的效果。本研究中所強調的,是教師之間的平等溝通和交流共享狀態,強調著以教師個性發展為由的專業潛能發揮。而文中所指的英語組學習共同體,則是以校方現有的機構為主,以一定的規章制度為保障,通過教師的全力合作,形成了相互共同交流學習的學習性組織。
2. 理論依據
2.1? 合作學習理論
當前時代背景下,在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中,老師就可以通過安排小先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教學困生其學習,這樣做不但鍛煉了小先生的能力,又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在西方國家古羅馬教學學派就指出,學生可以通過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獲取學習收益。并且他們始終強調一個特點,就是大家在一塊兒學習就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進而共同進步。這些觀點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體現出了合作學習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互相幫助共同合作發展。而對于合作學習的大規模實踐,則是從17世紀開始的。在17世紀的英國,教學領域通過廣泛構建合作教學小組,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獲得了重要的實踐教學經驗,也為當前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提出了重要的實踐意義。
不同的學者對于合作學習有著不同的理解,也相應地有著不同的體會,對于合作學習來說,首先是學生們在不斷交流協調中,形成結論的過程,可以通過小組之間的力量,來得到課堂之外其他人的專業技術,在合作學習之中,小組之間可以進行共同的活動,以實現所有團體的共同發展和學習,對于合作學習來說,其代表性任務是來自以色列的賽倫博士[3],其認為合作學習是課堂活動進行的基礎,是學生學習過程等活動的總稱,學生們可以在課堂學習的過程里進行團結協作,全面實現合作關系。例如,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們可以在小組范圍進行合作學習,小組一般由四至六人組成,小組之中,不同的社會組織單位也可以通過互相的交流與溝通來進行學習工作,這樣便可以促進個人及其他同伴共同學習進步。美國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首先需要滿足各類學習任務,同時必須明確自己的分工,確保互助性學習任務的實現。另外,在學習共同體中,每個成員必須明確自己的分工,在互幫互助的前提條件之下組成,進而可以共同去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并確保所有的成員都能夠充分的盡力[4]。
2.2 組織系統理論
切斯特·巴納德教授被稱之為現代管理之父,他利用系統化的觀點從實踐及理論多個方面,對組織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該管理工作者構建了著名的組織理論,該教授認為,人是一種有著獨立活動能力和意識的個體,在不同的環境中,需要進行協調合作,并建立一定的組織,這些組織的建立需要物質資源的支持,但是物質資源也需要靜態層面的支持,人們可以努力克服周邊環境的影響,通力合作,最終形成一定的組織。例如,當前的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實體組織。這些組織大多是由物質基礎和人際交往關系等方面來構成的協作系統,這種系統往往存在于不同的組織運作過程中,但是一個組織的存在,建立在以人為本的運行過程中。所以他更加認為,這種合作關系從各方面來講,都不是理論依據的范疇,而是通過人的實現行為及和諧的相處關系,形成的一種協調性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以下幾點要素往往是最為關鍵且必須具備的。
①協作組織的意愿
落實好組織的意愿,進行協作運行,主要要求個人能夠為組織的發展等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能夠充分的釋放出自己的潛能,組織被認為是擴建出來的,只有通過相互協作才能實現成功整合,在此過程中,人們必須主動對組織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些內容至關重要[5]。
②共同的目標
組織是一個整體,是有機存在的,一般來說,其存在與實現的目標并非組織本身的目標,也不是組織中某一個成員的目標,而是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的共同目標,對于組織來說,其內在的個人目標和整體目標。例如,對于組織的目的主要是對外的,不是個人的目的,組織的目的也不是客觀上存在的,但是個人的目的一般是對內的目的,有主觀性的因素,以上的兩種目標不能混為一談,另外,在多數情況之下,以上兩種目標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相對不同,在發展中也有著一定的矛盾,組織成員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這些嚴重影響了組織的發展,對于管理人員來說,組織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必須互相匹配,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③信息的交流
共同組織中共同目標的實現,和組織成員之間是否能夠形成良好的溝通協作是有著很大關系的。首先,組織需要完成信息交流,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樞紐關系。巴納德認為,在組織中如果想實現組織共同目標和協作的意愿,就必須實現相關信息系統的交流,例如指示和引導建議。但是除此之外,雖然有了共同目標及合作的意愿,需要具備了靜態層面的意義,才能使得組織成員在合作關系過程中有效的進行信息溝通交流,使組織成員在共同目標的引導下更好的進行。所以組織的存在、運行和發展 ,是以信息溝通交流為基礎的[6]。
系統理論學的專家提出,在組織中,組織可以被視為以實現某種目的,從而以某種方式聯合起來的人力及物質層面的運作系統。首先,組織是由每個組織成員進行的整體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也存在了不同分支,不同分支之間也承擔著不同的特殊工作。系統理論學認為,系統是需要各種分支來構成的一種有機性整體。各個分支作為系統的重要因素,構成的系統性整體與每個成員和分支之間都有著重要的溝通過程,從而形成了完善的系統,并表現出整體的協調和不同功能。
現階段系統整體性理論強調,必須較好的掌握好事物的特點,首先從事物的結構入手,分析各個系統的組成要素和整體要素等,并研究其發揮的各自功能,確保共同目標的實現,在此之外,任何事物都有著一定的組織結構,這些都是發揮整體作用的根本,必須將各類事物的結構進行適當的關聯,并形成靜態的有序空間,在各自相互依存的條件之下進行動態組織,建立開放性強化學習以形成統一的整體系統。
參考文獻:
[1]Richard? Dufour,? Rober? Eaker.有效的學習型學校[M].聶向榮,李剛,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3.
[2]陳靜靜.跟隨佐藤學做教育——學習共同體的愿景與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鄧濤,鮑傳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J],外國教育研究, 2015,(8).
[4]段曉明.美國專業學習共同體研究評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 2008,(3).
[5]傅玉蓉,單新濤,付新民.促進教師合作的學校管理變革[J].當代教育科學, 2013,(15)
[6]萊夫,溫格.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李俏.合作學習的研究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4(6):38-42
[8]趙健.學習共同體的構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