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婉璐
摘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古詩詞教學應重點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古詩詞教學質量,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古詩詞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當前,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缺乏創意意識,往往更多在意的是講解一些基本內容,如詞語解釋,重點句子背誦等,這樣的教學形式沒有將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更深層次表達出來,學生無法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真正內涵,進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古詩詞學習方法。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降低古詩詞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做到正確引導學生想象思維的發揮。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水平有限,不能運用適當的語言向學生描述古詩詞的意境,而學生聽著教師匱乏的語言無法對古詩詞所蘊含的意境展開想象,這樣學生將無法深入體會到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情感,這將不利于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另外,學生由于對古詩詞欠缺想象力,缺乏自己的見解,只能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這與新時期素質教育目標相背離,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一)教師授課方式授課觀念要提升
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摒棄陳舊的古詩詞教學方法,順應新課改趨勢,不斷地探索新的適合學生學習的詩詞教學方法策略。其次,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文學知識,教師要對文學知識有一個廣泛地了解,不斷地提升自己,只有教師的知識體系完整起來,才能更全面的去給學生講解、傳授。很多老師在給學生講解古詩詞的時候,知識面窄,局限于固定的授課模式,機械的給孩子傳授課本上的知識,有些老師甚至自己還沒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不但對學生不負責任,也不是合格的老師。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豐富自己的知識領域,只有教師的文學素養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
(二)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并且在各行各業當中都進行了應用,取得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成果。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現代教育技術也進行了應用,但是大多數教師只是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進行PPT的制作,將教材當中的內容轉移到電子設備當中來,沒有真正發揮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
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查閱一些古詩詞創作的背景故事內容,來加深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例如在進行《靜夜思》的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對《靜夜思》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明白李白是在秋夜遙望月亮,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所寫作的詩詞,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的時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還應當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進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習和借鑒,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帶來的現代教育資源。
中華古詩詞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境美,但是小學生往往年齡較小,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發育也不是很完全,所以對古詩詞的意境美也就不能夠很好地進行體會,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帶來的優勢,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內容制作出圖片、視頻等等,并且通過音樂進行輔助,來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拿前面提到的《靜夜思》來進行舉例,在教學過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進行圖片的制作,將月亮以及望著月亮思念故鄉的人進行展示,并且配上傷感的純音樂作為背景,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好地體會《靜夜思》的思想情感。
(三)強化歷史文化背景的講解,拓充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要使學生掌握背誦古詩詞,更需要學生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切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文化因素,其中更為重要且主要的是,使學生學習古詩詞中的歷史文化知識,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上,幾乎沒有教師來主動為學生講解古詩詞中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大多數教師認為,這些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阻礙,學生無法深層次進行感知和發掘。所以教師總是將背誦古詩詞,作為教學重點目標,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語文感知能力,弱化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降低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而隨著當前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了較大提升,他們往往在入學之前已經通過網絡等其他媒體設備,來獲取到充足的大量知識,所以已經具備了深入研究并感知古詩詞學習的能力。當前時代背景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更是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歷史文化背景講解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曹植的《七步詩》當中,曹植寫下了歷史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性引導學生感知這兩句故事中體現的豐富文化內涵,教師可采用講述背后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解這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義價值,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感知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感受作者在寫下此詩時,心中的無奈和悲痛的心情,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積累,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不應該被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所約束,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去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可以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到古詩之美,也能在古詩詞的意境中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促進他們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留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29):63-64.
[2]董亞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7,4(30):283-284.
[3]孫永華.小學語文新課改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