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記
摘 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除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是至關重要的。培養學生具備語文素養,能夠方便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感受語文學科的樂趣和魅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立足于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在分析了學生語文素養培育的影響因素后,給出了一些可行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高年級;素養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0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3-0055-01
許多人通常會把小學語文教學想得過于簡單,認為只要帶領學生讀讀文章、背背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事實上,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工夫來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讓語文知識更加便于理解。學習語文知識只是小學語文課堂一個基本的小目標,更重要的是語文素養的獲得。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生涯的啟蒙階段和奠基時期,如果能將語文素養一以貫之地傳承下去,就能對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作用,受益終生。因此,不能認為學生理解力不足,就忽視對他們語文素養的培育,因為這一素養的形成正是要從小抓起。
(一)做好課堂設計,形成合理制度
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師應做好相應的課堂設計,從而使每堂課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借助規范化、合理化的教學機制。首先,課前,學生要預先通讀課文,在家長或其他學習工具的幫助下寫上釋義,完成課本后面的小練習;其次,課堂上,應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在規范化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下課后,教師還應安排學生回家完成一些簡易的小任務,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利用多種媒介輔助課堂教學
現代科技為教師們教學提供了絕佳的輔助工具。例如,在投影儀上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畫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進行現場的情境模擬。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閱讀課文、學習課程的興趣。此外,只有興趣是不夠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加入適當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意義。在朗讀課文時,教師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以聲音和表情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們,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本中的情節,并讓其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主旨深入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重要的回憶。
(三)課內外語文知識的補充
僅僅學習課本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心理特點和接受程度來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重點落在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積極向上的榜樣事跡以及優美的中華傳統文化等方面,幫助學生們領略語文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課后,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主要方式有:從學校角度來說,就是要完善學校的圖書角服務,更新校圖書館的圖書,采購更多圖文并茂、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的趣味書籍;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學生課外讀書活動中來,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生僻字或者其他不懂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家長進行及時解答;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要按照教師的安排,自覺完成每天規定的閱讀量,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四)教師自身的帶頭作用
在培育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帶頭示范作用。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應考慮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自己能否做到,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籍自己是否全部看過。教師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嚴格要求學生。教師在學生的心里是比較權威的,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全面、豐富的知識儲備。倘若教師不注重自己能力的培養,就很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失誤,遇到自己也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不僅損害了學生心中的教師形象,也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其語文素養的培育。
語文素養的培育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這是比獲取知識更加高級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擴充學生的知識庫,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是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章 利.把握語文課堂教學規律 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科學導報,2013(4):55.
[2] 潘世流. 語文教學走向創新的五個轉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