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坤
摘要:為了讓體育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特點、學情相契合,讓學生都能夠在體育鍛煉中獲得健康的成長,教師可建構合理的分組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生在體育課堂中的積極參與度,同時也提高初中生對體育教學的滿意度,讓初中體育的分組教學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初中體育課分組教學模式的有效創設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鍛煉;分組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分組教學可克服傳統體育教學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新時期的體育課堂中有更廣大、自由的發展空間,能使其在愉悅的體育學習情緒之下展開積極自主的體育鍛煉。因此,初中體育教師應依托學生的實際特點與學情、依據體育課程改革新要求的變化,對現有的存在一定不足的體育教學模式展開有效的教學思考,進而建構起科學合理的分組教學模式,打造充滿活力的體育課堂。
一、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新構想——分組教學模式
與常規的班級授課制不同,分組教學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授課。這一分組授課模式顯然是體育教學改革時期的一個新構想,它可克服班級授課制的不足,讓體育教學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
一方面,分組教學模式的別稱是分層教學模式,它主要是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進行教學設計,遵循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重在從學生的實情出發,讓學生能夠在分組教學模式引領下的體育課堂中獲得個性、全面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分組教學模式重在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尊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強調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推進分組教學模式下各教學活動的健康開展。而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體育鍛煉過程中,能夠從“體魄”與“精神”這兩個方面獲得充足的發展。[1]
因此,教師應立足于當今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穎教育理念的引領之下,探索分組教學模式的有效創設方法。
二、初中體育分組教學模式的有效創設方法
1.依據學生的興趣開展分組教學
學生的興趣會影響到他們在體育課堂上的學習情緒,只要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之中,其學習積極性普遍都會比較高。因此,教師要建構高效的分組教學模式,則需重點考慮“興趣”因素對分組教學模式的影響,并根據這一“興趣”因素對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小組的科學劃分,旨在從提高學生參與度、滿意度和滿足學生個人喜好等方面入手,提高分組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學的有效性。[2]
例如在球類運動的體育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球類運動的個人喜好進行組別劃分,分別形成籃球組、足球組、排球組、乒乓球組等等形式的小組,然后分別讓學生投入到相應的體育訓練活動之中。在依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分組教學之后,教師可分設組長,讓組長率領學生參與到各個組的體育訓練之中。同時,組長要記錄好小組成員的體育訓練情況,向教師反饋,再由教師合理調整體育訓練方案,保障分組教學的整體教學水平。
2.依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分組教學
學生的成績是影響分組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確保分組教學的有效性,則可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劃分學習小組。在這方面,教師要考慮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不同學習成績水平的學生合理地分到一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整體水平幾乎一致,有利于維持組間的良好競爭氛圍,也有利于激活組內的發展活力,并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讓每位小組成員都在充滿活力的競爭力驅動下主動、協同完成體育課中的訓練任務。[3]這一分組教學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例如在體育舞蹈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訓練,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在組內進行相互的觀察、交流,合作改進訓練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發揮“互幫互學”的作用,讓整個小組的成員最后都可以熟練掌握整套體育舞蹈的動作。例如有的優秀學生很快地掌握了舞蹈動作,可以使其主導組內的舞蹈動作串聯、編排過程,帶領其他掌握得比較慢的成員融入優秀學生主導的舞蹈訓練過程之中,使其及時補充并不完整或者糾正不夠準確的舞蹈技術動作。這無疑發揮了優秀生的幫扶作用,讓能力較高的成員幫助能力較低的成員克服了訓練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他們的體育學習效率,有利于提高整個小組的體育舞蹈訓練水平。
3.根據學生的特長展開分組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克服體育鍛煉中的短板,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體育特長,讓學生的體育能力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4]因此,教師可著重考慮學生的體育特長優勢,依據學生的體育特長進行相應的分組,然后展開針對性的體育訓練。這一教學舉措有利于提高體育后備生的體育素質與體育能力,為輸出優質的體育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學平臺。
例如有些學生的體育特長是中長跑,教師則可成立中長跑體育訓練小組,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增強學生在中長跑運動中所需的耐性、爆發力等等身體素質與身體能力。有些學生的體育特長為跳遠,教師則可為其成立跳遠特長小組,讓這部分學生參與到跳遠項目的訓練之中,要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彈跳力、爆發力、協調性等等身體素質與身體能力。若是有些學生并不了解自己的體育特長,教師則可帶領學生參與到定期的體育測試之中,根據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判斷學生的體育特長,再將其歸到體育特長小組之中,為其制定科學的體育訓練計劃,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態度,樹立起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在針對性的體育訓練中獲得螺旋式的能力提升,促進初中學生的個性化健康發展。
結語
簡而言之,體育教師應關注個體的差異性,結合個體的不同需要,引導其參與到不同的體育訓練活動之中,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在體育鍛煉中受益。這也是分組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教師可在建構分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從多個方面推進分組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態度,在素質教育環境下發揮自己的體育潛能,實現學生個體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娟.因材施教,各有所獲——淺談初中體育分層教學[J].體育風尚,2019(7):136-136.
[2]安靜.初中體育分組教學形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03):138-138.
[3]歐毅祥.中學體育課分組教學模式的探討[J].絲路視野,2018(04):74.
[4]許開干.農村初中體育課堂分組教學的探究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