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霍連才 楊曉康
摘要:高校專業課,特別是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在現實教學中存在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問題。本文在借鑒和總結現有 “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在《民航概論》課程中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改革教學內容。把“四種精神”充分滲透到《民航概論》的教學中,以此來強化專業基礎課的育人功能,從而進一步探索專業基礎課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四種精神;課程思政;民航概論
中圖分類號:H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近年來,專業基礎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課又得不到專業教學層面的支撐,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問題日漸突出。在此課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把“四種精神”充分滲透到《民航概論》的教學中,以此來強化專業基礎課的育人功能,從而進一步探索專業基礎課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四種精神”的內涵
“四種精神”即航空報國精神、民航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航空報國精神,即“忠誠奉獻、逐夢藍天”。中國航空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是幾代航空人始終遵循從航空救國、航空報國再到航空強國的不斷奮進。民航精神,即“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嚴謹科學的專業精神、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敬業奉獻的職業操守”。工匠精神,即“敬業、精益、專注、創新”。中華民族向來有“忠于職守”“敬業樂群”的傳統,敬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精益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專注就是要有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 “工匠”的特質,工匠精還應追求突破和革新。奉獻精神,即對自己事業不求回報的愛以及全身心的付出。就是要在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
二、《民航概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與實施
《民航概論》課程是民航運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有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對課程進行研究和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基礎上,形成《民航概論》課程內容改革方案,具體見下表。
序號 課程內容 “四種精神”的融入 思政元素 主要實施活動
1 世界航空業的發展 航空報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致電祝賀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時強調:希望大家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扎實做好首飛前的準備工作,為進一步提升我國裝備制造能力、使自己的大飛機早日翱翔藍天再做新貢獻。 向學生講述Y-20、C919的研發、生產,讓學生懂得大飛機對于大國地位和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樹立航空報國的遠大志向。
2 中國民航業的發展 民航精神 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強調:在新一年民航工作中,局機關各部門要帶頭弘揚和踐行當代民航精神,在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增強工作能力、轉變工作作風等方面努力下功夫,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通過觀看《中國機長》,寫觀后感,讓學生充分認識當代中國民航精神的內涵,并讓學生把民航精神融入學習工作中。
3 空中交通管理、機場運營、民航客貨運輸業務、機務維修 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的重要指示: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報國。 以大興機場為例,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大國工匠精神,充分展現中國工程建筑的雄厚實力,體現出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4 民航的歷史、空中交通管理、機場運營、民航客貨運輸業務、機務維修 奉獻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向學生講述中國民航從“兩航起義”以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正在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的過程,采取主題演講、征文比賽等形式,讓學生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揚奉獻精神。
結語
以“四種精神”為引領的《民航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改革,旨在充分挖掘《民航概論》課程的思政元素。解決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兩張皮”的問題,讓專業基礎課程成為育人的新陣地,上出“思政味”,從而使思政教育在專業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完成。
參考文獻
[1]錢微.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探析——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J].機電教育創新,2019(11)上:189.
[2]虞麗娟.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J].上海教育,201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