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摘要:法治是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標志,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的執著追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明確施工圖、路線圖。黨的十九大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明確了新任務,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基本建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必須加強法治建設。
關鍵詞: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D2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影響問題處理的結果,對法治內涵認識不清或所知甚少,必會影響法治思維的養成,對社會健康有序發展難以形成有益推動。因此,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提高和培養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是提升治國理政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正確認識法治思維
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應是領導干部以法治觀念為基礎,在法治原則、法治精神的指引下,創制良法良規體系,并運用法律原則、規范等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判斷、分析、推理的理性認識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把法治放在優先的位置,來達到良法善治目的。因此,與非法治思維相比,法治思維不是生而就有的,也不可能自發形成或發揮作用,而是后天經過勤奮實踐獲得的。要形成法治思維,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法律知識,進行法律實踐的過程,它必須通過法制宣傳教育的方式逐漸養成。
在我國,首次以正式文件提出法治思維,是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33號)指出:“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法治思維”首次寫入黨代會的報告,是在黨的十八大上。此后,“法治思維”被多次提及,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十八大之后,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對領導干部的治理思維、治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遇話必講、遇文必寫”的“法治思維”,既是對法治思維的重視,也是對干部的熱情關愛以及對黨的事業的極端負責。領導干部要增強法治意識,堅定法治信仰,敬畏憲法法律,帶頭尊崇黨章、黨規、黨紀,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二、自覺培養法治思維
1.自覺培養規則性思維
培養法治思維首先應注重培養規則性思維。
無規矩不成方圓,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領導干部不單單是市場的參與者,更是市場秩序的保護者和市場規則的擬定者。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規則性思維要求先立規矩后辦事,立好規矩再辦事。
對于規則性思維,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的認識比較透徹,他講:“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因此,在選擇規則依據時,法律優先。而規矩的質量在于良法為善治的前提,若要行“從”,需得人們對規則與法律先心“服”。
2.自覺培養合法性思維
公權力的特點是職權法定,即“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對于公權力而言,不可為而為之,即是亂作為;應當為而不去為,即是不作為。領導干部的合法性思維應是凡事需要問“這有法律依據嗎?”或者“這合法嗎?”。這與市場主體“法不禁止即自由”截然不同,市場主體的思維可以理解為是“不違法思維”,凡事只需先問一句“這違法嗎?”。因此,自發地樹立合法性思維,是領導干部必備的能力。
3.自覺培養程序性思維
機會公平、中立公正、權利救濟既是程序性思維的表現也是實現途徑。通過程序性思維,可以實現機會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符合人們的普遍理性。在注重程序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同等情況同等關注同等對待,不做自己案子的法官,要讓權力在監督中行使,在陽光下運行,公權力的行使者不可從當事人身上牟利,否則避免不了偏私。在實踐當中,抓鬮決定勝負、先來后到都是機會公平的經典例子。程序性思維不但要明確實體上的對錯是非,更要明確一套公平、開放、透明的標準規則。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王安石《周公》中的“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對于法治的重要性認識的十分深刻。
4.自覺培養權力性思維
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羅伯斯庇爾曾經說過一句法律名言“法律的力量僅限于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法網是用權利和義務編織起來的,了解它、認識它應從每一個由權利義務構成的基礎單元中去找尋。權力至上是法治的核心精神,權利是權力的邊界。領導干部不僅要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還應明了他人的權利。
5.自覺培養權責性思維
古羅馬諺語講“不知道法律的規定不能成為免責的理由”英美諺語也講“救濟走在權利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利。”實踐中既要保證用權當負責,也要避免無權亂負責。權責一致,與權利的可放棄、可轉讓不同,權力必須行使、不可放棄、不可轉讓,不作為或亂作為均需承擔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對各級領導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決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檔。”
參考文獻
[1]鄭成良.論法治理念與法律思維[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04):3-10+96.
[2]陳金釗.法律思維及其對法治的意義[J].法商研究,2003,(0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