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艷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思想觀為根本,引導小學生全面的感受世界、認識世界。由此可見,教師需采用實踐視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德育、思辨、社會理念。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結合實踐視域對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進行創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視域;人格教育
小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社會觀念還不完善,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度較低。因此,教師需要圍繞人格教育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結合新時期對學生發展及法治實踐的理論訴求,完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整體的教學的有效性。另外,教師還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性格特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開展人格教育內容。
一、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塑造學生人格。
人格教育的主體內容就是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在集體生活中明白溝通、交流、合作的中重要性,在科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到必要的生活技能,進而逐漸養成互相尊重及良好的責任意識。因此,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養成自主、自立、自制的好習慣,同時學會自主探索、綜合分析的作用,使其明白是生活中交流、溝通的矛盾之處,以便幫助學生更快的適應于小學生活。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價值觀。
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交會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明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由于學生會受到互聯網網絡文化的影響,比如反動的、消極的思想觀念,導致學生形成攀比、拜金的心理。因此,需要在小學教育中教會學生如何區分正確的合不正確的人生觀念,在潛移默化的引導過程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視域下的人格教育方法
1.創新教學觀念,樹立榜樣意識。
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將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為核心,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逐步發掘出學生的個人潛能。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榜樣意識,教導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及人格,并在教學中融入課本知識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生命最寶貴》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告知學生生命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多媒體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不遵守交通規則、受到他人傷害對自己生命的危害,使學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通過利用反面案例,展現出“過馬路玩手機”、“惡意傷害他人生命健康”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同時,提出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要求其他學生點評、分析出這些實踐案例背后的故事。此時,學生A提出:“過馬路一定要先看左邊,再看右邊,有天橋一定要走天橋,將個人的安全牢記于心,就可以更好的保護好我自己”師生們通過分析學生A的話語,發現學生A的觀念是正確的,因此需要在生活中注意這些問題。教師通過點評這一問題,同時對這一問題的進行總結,要求學生們在案例分析后學會本課的知識點及重點,從而讓學生更快速的投身于學習過程當中。總之,在一系列的教學創新中,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讓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明白法律與自身成長的關系,同時教師也應樹立榜樣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學習,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的有效性。[2]
2.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必要的實踐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師需安排各類教學活動內容,利用實操性較強的游戲、表演進行課程的教育。
例如人教版《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講述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的真實含義,讓學生們分清這些情感的區別及聯系,方便后期實踐活動的教學。其次,教師可利用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們圍繞“親情”這一含義展開分析、探究。此時,學生B突發奇想,表示“傳統典故‘孟母三遷就能體現出親情,孟子的母親為了為孟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不讓他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多次搬家,而這一過程也讓孟子熱愛學習,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思想家。”通過分析這些典故,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典故中的真人真事,能夠讓學生們的心中萌發愛的種子[3]。最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們利用視頻的形式,向自己的父母表露出感恩、感謝的心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品質,從而深化人格教育的目的。
三、結束語
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白人格教育的作用及目的,通過融入實踐性較高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借助不同的案例進行分析、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另外,教師需要求學生重視對不同課程理論的探究分析,從而逐漸養成自主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譚日新.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景創設實踐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002):P.28-28.
[2]夏廷.生活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資源開發[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8(011):P.23-23.
[3]楊肇文,尤吉.以美立身立德樹人——淺談"美"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路徑[J].小學教學研究,2019(3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