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歆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教育主題之一,教學手法和技能培養也得到革新。小學音樂作為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知識獲取的學科之一,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思維以及知識積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存在“唱跑調”“不合拍”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節奏感不足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的有效性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教學;有效性研究
音樂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物,也是大家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將音樂代入到小學教育階段,有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情感內涵。音樂節奏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節奏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提升音樂傳唱的情感度。然而,在部分地區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樂理知識缺乏有效的組織和技能培養,導致學生的音樂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從意義和策略兩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究。
一、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的實際意義
節奏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內容,對學生的基礎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首先,節奏是對音樂節拍的有效把握和合理運用。正處于兒童階段的小學生,是培養技能、夯實基礎的“黃金期”,節奏作為音樂的基礎技能,不僅對學生的樂理學習產生幫助,還對歌曲的掌握和學唱具有促進作用。然后,節奏對課堂教學的氛圍有一定的營造效果。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教學,大多以聽歌曲、學歌曲為主,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得到提升,而節奏化的代入,將有助于學生在音樂旋律的節拍下,讓肢體和樂感融合發展,使學生的音樂氛圍得到加強,從而更易于學生對樂曲的學習。最后,節奏對學生的音樂素養起到引導作用。節奏的快慢、音調的高低等方面對樂曲的內涵表達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訓練,可以讓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有效的引導,使學生的情感表達更具有影響性和滲透性。同時,另一方面,節奏技能的掌握,還能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靈活性,進而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良性發展。
二、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的教學策略
1.把握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音樂節奏。
語言是我們交流情感、行為表達的基礎。考慮到學生年齡尚小,對樂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話,對學生音樂節奏的培養起不到較好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用日常語言特點,讓學生結合語言的日常表達,通過對語氣、語調、語境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從中體會語言的節奏感。隨后與音樂傳唱相結合,引導學生將語言節奏滲透于歌曲的唱跳上,也可以加入一些肢體動作,如手掌擊打、腳步聲響等,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音樂節拍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2.組織游戲環節,增強學生節奏體驗。
小學生正處于貪玩好動的年紀,在音樂的學習當中,教師應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安排適合學生行為需求的教學環節,從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提升課堂學習活動的體驗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游戲活動導入到課堂活動當中,激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如教師采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游戲小組,讓學生聆聽所播放的音樂或節拍,作出相應的動作,以此來響應該樂曲的節奏旋律,從而增強學生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力。通過游戲環節的設置,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心理的需求,還使學生在這種輕松歡快的教學氛圍下,更好地掌握音樂節奏,提升課堂學習的體驗度。
3.運用器樂教學,提升學生節奏掌控。
器樂作為歌曲演奏的工具之一,對音樂的節奏表達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將器樂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控力,促進樂理知識的高效吸收。同時,器樂的表達方式簡單、聲音清脆,更易于學生對音調的學習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培養學生更多的興趣愛好。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器樂道具,如三角鐵、沙球、快板等,讓學生通過簡單擊打的方式,直觀地感受節奏或節拍的運用效果,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對樂器進行演奏,使學生對節奏旋律的把握得以增強,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器樂工具進行合奏表演,了解八分符、四分符等節拍的不同效果,從而提升學生對節奏細節的感知程度。
音樂節奏的有效教授,不僅使學生的音樂表達更加流暢,提升樂曲演唱的水平,還使學生在節奏的把握上更加具有主觀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此外,注重學生主體的心理需求,合理調整教學計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激發,課堂體驗得到增強。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希望廣大教師從學生的內在基礎出發,不斷優化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學習技能得到培養,從而為學生的未來成長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丘杭梅.小學音樂節奏教學有效方法研究[J].學苑教育,2019(9):90-90.
[2]王昱達.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新課程,2019(13):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