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的學習能夠奠定高年級作文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對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能力的培養。字詞的學習與積累完全決定了寫話學習的完整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地通過激趣、鞏固、拓展等多元化方法不斷滲透漢字文化,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性,為學生的今后寫作打好基礎。
關鍵詞:低年級;看圖寫話;漢字文化;滲透
《語文課程與標準(2011版)》中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基本的識字寫字便是低年級看圖寫話的基礎,看圖寫話的要義就是讓學生能夠根據圖意選擇合適的字詞,把詞擴展成句從而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感想。因此,學生看圖寫話的過程是一個對低年級學生滲透漢字文化的“絕佳機會”。低年級的識字量對于初學者來說任務還是挺重的,而識字教學一般都是枯燥單調的,看圖寫話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學習活動,怎樣融合兩者而增強學習效果是一個非常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
一、激趣
一提到作文,大多數學生想到的都是“頭疼”,不想寫,不會寫。低年級的看圖寫話主要就是培養學生對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讓學生面對作文不再害怕,而在這其中滲透漢字教學也一定不再枯燥無趣。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語言訓練點,低年級教師應該抓住這些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寫話練習,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寫話的興趣,又滲透了漢字文化的學習。在課堂中,教師要認識到低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還處于初級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可以通過看圖寫話的新穎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漢字文化的興趣,好的習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從字到詞再到句,從句到段再到文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看圖寫話,讓其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好漢字文化的載體,更成為學生喜愛習作和寫好習作的墊腳石。
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需要教會孩子能夠通過看圖分辨“迎”和“追”具體在什么時候運用。這時教師可以在孩子根據插圖分辨學習時適時點撥:“迎”中的“卬”其實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仰視。“迎”的古鈢字形=(辵,行進)+(卬,仰視),表示上前仰視上前接客,以示敬重和熱情。那么在看圖寫話中出現“兩人相對而行,熱情交流”的畫面時,教師便可以用“迎”這個字表現。同樣用圖片結合“追”字的演變區分出“追”是指出現“兩者同向疾行”的畫面時,后者就是在“追”前者。教師還可以結合字形和圖片請學生表演,實際上學生在根據看圖分辨兩字的不同使用情況時就已經產生了好奇心。如果此時“乘勝追擊”,老師積極引導滲透漢字文化,孩子不僅會對漢字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會學會怎樣在看圖寫話中使用恰當的字詞。
教師要充分利用看圖寫話的激趣時機,營造滲透漢字文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漢字所呈現的畫面。想象是低年級學生特有的思維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認知規律,通過看圖寫話的“文本空白”引起的想象積極滲透漢字文化,激活學生對寫話與識字的興趣。[2]
二、鞏固
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記憶主要還是以短時記憶為主,遵循著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學生每次學習后大概只有30%左右的內容不被迅速遺忘,所以教師需要不斷鞏固已學的內容。[3]看圖寫話是孩子們鞏固自己已學字詞的一種非常好方式,剛學的字詞通過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自主應用,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漢字文化的魅力。從字詞的學習再到句中的應用,這是寫好文章的敲門石。學生能否迅速掌握住生字,“復現”是鞏固漢字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但不可急于一時,要循序漸進。教師在學習生字時勢必會講解漢字文化,但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那么就需要反復呈現,反復運用。在看圖寫話中字詞運用是非常關鍵的,此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在學生運用已學的字時再次復習并鞏固其漢字文化。
例如:在看圖寫話中,學生需要描述圖片中出現了哪些事物時,能不能用上在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場景歌》中學習的量詞呢?在學習《場景歌》中,教師已經引導孩子在看圖或照片能夠用量詞說話,在看圖寫話中能夠運用已學的字詞就是一次很好的鞏固方式。低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可能暫且還不能學會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在圖片中所看見的事物。即使部分學生能夠做到,但會出現詞句簡單直白,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回想我們已學過的字詞,學會怎樣運用這些詞更加完美地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圖片信息。比如:“群”和“叢”兩個量詞在課堂中從造字本義上來講時都講過有“聚集”的意思,那么在看圖寫話時學生會不會用錯呢?此時我們在寫話時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他們的區別是什么,復習一下我們學習這兩個字時所說的造字本義——“群”的甲骨文為,表示眾多羊只,所以“群”一般用于聚集的動物,而“叢”則用聚集在某塊土地不能行動的植物。這樣,學生不僅復習了課文中出現的生字,還懂得怎樣在看圖寫話中學會了怎樣在看圖寫話中運用課堂上學習的語言點。
在看圖寫話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加強對教材中漢字文化的復習和鞏固,并對字詞的運用進行適當的引(下轉頁)(上接頁)導,增強學生表達的完整性和連貫性。[4]看圖寫話中對漢字文化的鞏固既能檢查學生的課堂識字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和綜合語言素養,何樂而不為呢?
三、拓展
在看圖寫話時,很多低年級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看圖時,感覺有好多話可以寫,可是一旦拿起筆來,卻發現寫不出來。其實,這和學生的詞匯量是分不開的。低年級學生需要認識常用字1600,其中只要會寫800字。從數據來看,識字量并不算特別低了,況且低年級看圖寫話是可以用拼音的啊!其實不然,學生在用拼音代表某個字時也是認識這個字的,不過是僅了解這個字的字義而不了解它的字形。因此,在平時的看圖寫話課堂中,教師一定要拓展學生的漢字文化眼界。在看圖寫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看圖寫話與拓展識字量相結合,適時地進行課外延伸,為已學的漢字拓寬“朋友圈”,把課內學習的生字與課外相同類別的相聯系。教師還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學會拓寬自己學習漢字文化的途徑,構建多元化的識字途徑,尋找多樣化識字渠道。
例如:圖中有“一只小老鼠抱著許多玉米”,學生會簡單地寫“一只小老鼠摘了很多玉米”。這時候圖片上人物是靜止的,能寫的東西十分有限。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上“小老鼠”的動作、神態,并且對于“小老鼠”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詞匯也要試著看還能不能再進行拓展。比如:教師可以問同學們一些問題——小老鼠是怎么摘到這個玉米的?有哪些動作?學生這個時候就會有一系列結合生活實際的思考。把“摘玉米”這一個動作的前后都寫出來,就是這樣的——“小老鼠爬上玉米桿,掰下玉米,扔到地上,然后把玉米抱在懷里往家走。”老師可以請同學觀察一下“爬”、“掰”、“扔”、“抱”這一組動詞都有什么共同特點,有沒有其他動詞可以替換其中的動詞,它們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字詞是句子的基礎,字義與字形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在關注到這些字的字形都和手有關時,他們就能夠迅速結合圖片準確地找到最合適的字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引導為主,如果僅僅告訴學生這個知識,學生不主動思考,他們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依舊“無處下筆”。學生在這個思考的過程就不僅在拓展思維方式,還在拓展思維寬度。在下次寫類似的看圖寫話時,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想到這些動詞,并學會自己思考并結合情境和漢字文化選擇最適合的詞。只有學生打開這個自主拓展漢字文化的大門,他們才能夠更具體地表達圖片中的內容。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懂得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拓展自己的漢字文化儲備為看圖寫話打好基礎。找一找校園中有沒有有特點的字;給自己的家人每個人找一個代表字,關注一下同桌最喜歡說什么字……總之,在看圖寫話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拓展漢字文化的積極性,使學生懂得豐富自己的識字資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看圖寫話的樂趣。
漢字文化對于提高看圖寫話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要積極運用看圖寫話的課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將漢字文化滲透到課堂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語言素養。有字才有句,有句才有文,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能夠更加喜歡看圖寫話,更加懂得怎樣看圖寫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秦拉吉.淺談小學語文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59.
[3]李善敏.低年級循環記憶識字方法[J].小學教學研究,2005(08):16.
[4]叢玉晶.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