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華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中就對青少年的德育目標做了具體的劃分,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信息可能產生的幾個結果,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共享思維及時效觀念和創造精神,進而實現學生的網絡道德、信息安全、信息辨別和科學精神。此外,綱要中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了解相關的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文化倫理及社會問題等,要科學合理、負責任地去使用信息技術。所以本文即對高中信息技術德育滲透的實施策略做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高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4-186-02
引言
高中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有關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思想,引導學生能通過信息技術了解相關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進而負責任地去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相關的事。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德育觀念,進而完善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使學生成為合格的信息技術人才。
一、主題滲透規范意識,培養學生網絡道德
學生的規范意識培養主要需要從促使學生掌握規范知識、養成規范習慣入手,進而形成規范意識。形成規范意識后,進而培養學生的網絡道德。而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規范意識,就可創新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慢慢滲透規范意識。而主題式教學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廣泛,通俗來講就是在信息技術教學時,先確定一個主題,進而使主題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了解相關的知識技能,感悟相關的德育精神,培養學生規范意識等等。
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術與基礎》第二章《信息獲取》,教師即可確定一個主題,如根據教學內容搜集“網絡暴力”的相關信息。學生們即可根據章節內容確定信息來源,找尋相關網絡暴力的信息。而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能查找到近年來網絡暴力的例子層出不窮。
如“最毒后媽事件”中兒童小慧的傷痕照片引發網友熱議,當事件出來后網友們對“惡毒后媽”進行了長達半月的辱罵、人肉,而在此期間卻并沒有人去核實事情的真相,等到有關媒體調查后才發現小慧事件居然是故意策劃只是為了吸取流量的。在長達半月的網絡暴力中,最無辜的人就是后媽,但網民們辱罵的言語已經留下,對后媽造成的傷害也留下了。對于網民本身來說,這種未經查證的消息對于心智還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影響甚大。網友的盲目、自以為的正義造成了很多慘案。究其原因是網民們靠著一腔熱血,完全沒有培養規范意識,網絡是個大的環境,任何消息、評論都應當是在查證后才能發出的,但網民們不了解網絡相關規范知識,沒有形成網絡規范習慣,留評也還是靠心情。而教師在信息教學中就可通過案例來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學生們通過搜集相關網絡暴力信息,如“德陽安醫生自殺”、“明星花式被黑”、“人肉事件”等等,每個網絡暴力的背后總有無辜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學生們通過討論網絡暴力相關案例,能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網民素質不高、自制力不強、缺乏網絡道德規范和相關的網絡規范意識等等。學生們了解到沒有規范意識和缺乏網絡道德的可怕性,而教師即可根據主題教學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文明上網、網上規范的意識,進而就能達到此節課的德育目標,即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學,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和網絡道德。
二、細節滲透共享思維,引導學生辨別信息
培養學生的共享思維從本質上來講,是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避免在信息采集的過程中,出現浪費、重復。所以信息技術課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識,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能夠通過交流、溝通,進而集思廣益,分享自己搜集到信息,在資源信息共享過程中實現信息價值的最大化。而學生在共享信息過程中,也需要仔細辨別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是可用的,是無害的。此時教師即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細節教學來滲透共享思維,而細節教學是通過挖掘案例信息挖掘細節,尋求真實,滲透德育,進而引導學生辨別信息。
比如上海科技版選修中第二章《信息獲取》中第四節,就有關于“信息價值的判斷”。教師即可根據“信息價值判斷”這一小節內容,在細節教學中滲透共享思維,并引導學生辨別信息。如教師即可以就“柑橘蛆蟲”事件做相關分析,引導學生去辨別信息。“柑橘蛆蟲”發生在2013年,當時朋友圈轉發的信息“廣云橘子剝皮后,白須上有小蛆狀的病蟲……四川那邊埋了一大批”等等,就因為這條信息,被無數媒體大V轉發了一遍又一遍,網民們在沒有辨別信息是否真實的情況下,就大肆轉發消息,加劇人們恐慌的同時,也讓全國各地的柑橘嚴重滯銷。教師即可根據案例,學生們通過合作尋找相關“柑橘蛆蟲”信息,在溝通交流中實現信息價值最大化的同時,辨別信息的真實性,進而證明信息的正誤,培養學生正確辨別信息的能力。
三、辯論滲透時效觀念,保護學生信息安全
時效性是信息技術中的特征之一,學生們要及時關注信息的最新動態和發展,確保信息的迅速,避免過時老舊的信息對德育產生負面影響。而學生在確保信息時效性時,還需要培養信息安全意識。教師也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保護學生的信息安全。而辯論教學就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辯論過程中了解最新的知識和動態,進而確保學生通過篩選信息,了解信息后,能注意保護自我隱私,確保學生信息安全。
比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術與基礎》中第六章《信息集成與信息交流》中,就有關于“做個有自我保護意識的文明網民”。教師即可根據“自我保護意識”這一小節內容,展開“網戀”相關的辯論。正方就網戀帶來的危害,搜集案例和相關理論,對觀點進行補充說明。而反方就網戀帶來的好處,諸如有很多案例表明網戀也能結成婚姻等等。雙方根據觀點找尋例子展開激烈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學生舉出的案例若是幾年前的,教師即可在辯論中滲透時效性,幾年前的案例已經不具備參考價值。諸如最近發生的“紋身男苦練蘿莉音詐騙50萬”的案例,就可證明網戀的手段方式已經在不停發生改變,進而培養學生時效觀念時,學生根據案例了解到保護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案例的主人公就是在網絡這個公共平臺上泄露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財產以及家庭住址等等隱私信息后,被有心人利用,進而陷入了“網戀”這個圈套,不僅失戀還被騙了不少財產。
學生們在激烈辯論中,通過與時俱進的案例和作案手段,在培養學生時效觀念時,學生也了解到了隱私信息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警惕性,保護自身隱私信息安全。
四、探究滲透創造精神,激發學生科學精神
創造精神和科學精神就是指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實踐、去推理、去論證等等,進而激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而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探究性教學恰好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動手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
比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術與基礎》中第三章《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中,就有“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相關探究性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本章時,就可根據課文內容提問“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是不是人類特有的能夠為人類所用?”、“常用的家庭掃地機器人、自動洗衣機等等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嗎?”等等,通過相關問題,學生們在學習本章知識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比如與小I智能機器人對話聊天、體驗網上的智能翻譯、與網上五子棋對弈等等,通過各種探究性方法,學生們經過思考分析后,能與教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證實分析它,最后得出結論等。
而學生在此次活動中,通過實地與智能機器人對話、搜集資料、分析討論等過程,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進而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滲透創造精神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精神,主要從主題教學方式中滲透學生規范意識,培養學生的網絡道德精神;在細節教學中,滲透共享思維,引導學生能辨別信息;在辯論教學中滲透時效觀念,保護學生的信息安全;在探究教學中,滲透創造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通過以上策略,就能促使學生成為既懂信息技術專業知識和能力,又能心懷德育精神和意識,成為合格的信息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衛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德育范疇、德育目標及教學建議[J].基礎教育研究,2014(16):10-12.
[2]謝宜泳.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7(1):164-165.
[3]楊菊.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德育滲透案例[J].科學大眾,2018(8):59-60.
[4]郭麗麗.高中信息技術課中的德育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9(2):12-13.
[5]汪青梅.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下),2016(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