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超瀚
摘要:學前教育現如今在我國倍受重視,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少年強,則國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聲樂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比重逐漸凸顯。《音樂課程標準》內容中表明:要想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促使學生了解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從而增強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感。其中,民族兒歌的融入,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民族特色美學的理解。因此,民族兒歌逐漸成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學習科目。文章主要是以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中融入廣西民族兒歌的學習現狀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學前教育;廣西民族兒歌;音樂教育
民樂,是我國特色音樂的重要組成,其形式多樣。如:山歌、勞動號子、水歌、漁歌、謠歌,兒歌等種類豐富。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學生成師”的重要過程,而學前教育課程聲樂課程是讓學生理解民族特征,增進愛國熱情的途徑之一。廣西民族兒歌的融入,因其節奏歡快,便于理解的特點,更加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幼兒音樂教學能力。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融入廣西民族兒歌,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便于學生身為人師后的教育工作。筆者針對廣西民族兒歌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中所存在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闡述,進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廣西民族兒歌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現狀
(一)地域差異,加大了融入難度
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說來自五湖四海。在地域上差異較大,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這無疑加大廣西民族兒歌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當中的難度。其次,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師生對民族音樂風格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造成教材問題與學生性格特征的銜接問題,無法保證廣西民族兒歌融入后的時效性。這也造成,學生畢業后,只了解廣西民族兒歌的曲目,缺乏其傳授的要領,造成在資源教育層面的浪費。因此,轉變學生心態及教學形式,是教師有效融入廣西民族兒歌的重要一環。
(二)師資薄弱,缺乏教學方法
雖然廣西民族兒歌具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特點,其包括搖籃曲、游戲兒&敘事兒歌等兒歌曲目;但從教師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在廣西民族)L歌融入上,師資團隊較為薄弱,導致整體的融入效果不佳。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師資狀況可分為以下兩類:
1.教師受傳統觀念固化的影響,對廣西民族兒歌融入聲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在教學理念上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
2.師資力量有待提升,教師對民族樂器的使用能力以及樂理知識的掌握能力較弱,設備上的不完善,導致學習質量的下滑,也成為融入廣西民族兒歌的一大障礙。
師資力量及教師觀念的束縛,讓民族樂的教學模式過于落后,直接導致廣西民族兒歌融入難度受到影響,間接影響了增強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從而促使廣西民族藝術得不到完整的傳承與發展。
(三)傳統授課,降低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前教學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常表現出與教師之間溝通較少的現象。首先,教師一般以講授為主,缺乏興趣的引導,從而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出現上課走神的現象。甚至對聲樂課程當中的新事物,都不在關注。部分學生的基礎本身就比較薄弱,局限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容易選擇放棄課程。其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不像高中嚴格,學習壓力的確實,容易上學生學習態度上出現松懈。再加上課堂氛圍并不活躍,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的狀況,從而導致師生關系越來越遠,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現今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因此,與前幾年的學生相比,現在的學生在心理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個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變化。由于聲樂課中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導致教師采用不融洽的教育思想與方式教育學生,最終將會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對立的思想,廣西民族兒歌融入到學聲樂課程的效果,也受到極大影響。
二、廣西民族兒歌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對策
(一)合理選擇的兒歌教學內容
首先應選擇適合幼兒歌唱的曲目為主,而選擇適合幼兒歌唱的曲目作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幼兒適合的歌曲內容,為學生今后教授幼兒歌唱廣西民族兒歌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歌唱教學內容應選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通過測驗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能力,制定具有針對性且由易到難的教學內容,對于剛接觸廣西民族兒歌的學生,應選擇簡短的曲目,提升音準。如:《弟弟睡覺》《小貓抓魚》等,便于學生在開始的學習。等幼兒學生可以熟練掌握簡單的歌曲之后,再選擇難度較大、篇幅較長的曲目加:《扭捏扭捏扭》《串銅錢》等曲目。最后歌唱教學內容應選擇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曲目,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廣西民族兒歌的過程中,即得到了藝術的提升又得到了技術的提升。
(二)科學運用兒歌教學方式與方法
學前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分為集體授課與分組教學兩種,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集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而對學生進行歌曲的基礎知識講解與分析。集體授課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班級所有學生都參加地教育活動,例如學習廣西民族兒歌的歌同、音樂符號以及節奏等理論知識時,應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節約教學實踐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分組教學是教師把學生分為不同的組,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例如教師在展開趣味活動或是詞論歌曲的風格特點時,可以采用分組教學,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又可以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與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司論法、練習法。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在運用講授法時應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標準度。討論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于某個問題司論自己的建議,能夠更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練習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鞏固和培養學生自身基本方法,練習法對于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發學生演唱兒歌的興趣
興趣代表著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就印證了興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對于某一學科產生興趣,就會對該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就會表現出十分積極地狀態去學習。教師應對學生展開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因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特點與基礎水平各不相同,應運用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讓各個層次地學生都能夠體驗成就感與認同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演唱兒歌地興趣與信心。廣西民族兒歌充滿了趣味性,可以加入游戲吸引學生地興趣,例如:在學習兒歌《拍拍手》時,可以引導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演唱;再例如:廣西民族兒歌《毽子歌》,可以指導學生一邊踢毽子一邊演唱。這樣借助游戲地形式吸引學生學習兒歌地興趣,即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游戲地歡樂中又可以讓學生在本民族藝術文化中得到成長與發展。其中廣西民族兒歌中蘊含地優秀品德,能過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從而培養好的習慣,養成好的品質。
三、結束語
兒歌演唱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雖然現在學前教育專業部分現象需要改進,需要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指導學習者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為學前教育培養優秀的教師。廣西民族兒歌應用于學前教育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應當重視幼兒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深入探究廣西民族兒歌的音樂學科價值。廣西民族兒歌滲透教學,營造出一種民族音樂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這樣既有利于幼兒感受廣西地區民族音樂文化,又能讓等多人在幼兒實踐就開始了解廣西民族音樂,接受民族音樂的滋養,從而發展廣西地區民族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徐維潔.高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聲樂技巧在兒歌演唱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20(02).
[2]向黎立.高職學前教育兒歌表演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藝術評鑒,2019(07).
[3]魁麗華.培養學前兒童學習兒歌興趣的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8).
[4]黃鵬.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兒歌表演唱課程教學思考.[J].音樂時空,2015(03).
課題:本論文是“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診斷與改進的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