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整理與復習課是小學數學不可或缺的課型之一,文章對目前整理與復習課出現的一些狀況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學生整理與復習的方法以及教師教學的策略。那么學生應該怎樣整理才能達到復習的目的呢?整理與復習不是將學過的知識簡單地重復,而是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形成知識與方法的思維網絡,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教師要探尋策略,讓策略富有靈性,提升策略的價值,讓整理與復習課大放異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現狀;建構;策略;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1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68-02
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化的學科。知識點是分散的,是片段式的,學生在某一階段要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串成漂亮的珍珠項鏈,讓知識橫成片、縱成線。整理與復習課就是實現學生知識結構化的一種課型,它讓學生重新歸納整理已學的數學知識,拓寬知識間的聯系,提高知識掌握水平、運用能力。
一、現狀掃描——總為浮云遮望眼
據目前來看,整理與復習課出現了機械化的現象,有的學生整理出非常漂亮而沒有實質價值的知識結構圖;有的學生隨便應付,整理出的知識點是不完整的;還有的學生整理出來的知識點不清晰,主次顛倒、沒有邏輯性,給人以眼花繚亂之感。整理與復習課沒有明確的標準,教師因受限太多,不好把握。
二、技術指導——萬紫千紅總是春
要想學生習得整理與復習的本領,教師需要教給學生一些整理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低到高、由薄到厚的過程,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框架建構,形式多樣
教師要培養學生建構框架的能力,讓其用一張圖或一個表格來進行整體構建。復習主要內容可以用簡潔的文字、簡單的符號(箭頭、著重號或不同顏色)或表格的形式表現,使知識間形成并列、遞進、對比或螺旋式等結構。表現整理與復習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有這些形式,如線條法、知識樹、圖表、集合圖等。教師要根據教學實情、學習內容合理地運用,鼓勵學生進行創意表達。
(二)整理易錯,發現問題
學生要養成收集錯題的習慣,準備一本糾錯本,把在平常的練習、考試中做錯的題目抄下來,并分析其原因?!板e在哪里?為什么出錯?以后怎么避免不出錯?”做到心中有數,有錯必改,堅定以后絕不再錯的決心。在整理與復習本里添加一些易錯內容也是一大亮點。
(三)細致重整,不斷補白
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整理與復習的內容做出新的解釋,有什么新看法或不同解法都可以做批注,使整理的東西越來越豐富。同時,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例如,在復習運算定律時,可以補充出同級運算符號帶上調換位置的方法,如36×8÷4 就可以先算36÷4再×8,這樣更簡便。在復習乘法分配律時,可遷移至除法的另一個簡便算式,如(a+b)÷c(0除外)= a÷c+b÷c,這可在糾正學生的理解偏差的同時,發展其創意思想。
三、對策探尋——為有源頭活水來
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要豐富學生的理性支撐和內涵支撐,教師要不斷地積累數學經驗。策略就是通向學生思維源頭的途徑,策略的選擇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向,只有優質高效的策略才能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
(一)重溫——理清思路,構建知識聯系
學生在整理與復習時應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與鞏固,整理再提煉,通過溫故知新,理清思路,查缺補漏,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組成有機的認知整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設計有彈性的、有層次的、有啟發性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清晰目標、自我建構、不斷生成。
例如,在“100以內加法和減法”的整理與復習課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分類、整理能力薄弱,利用情境串,對加減法知識進行復習整理。先讓學生觀察加減法的算式,引導學生根據算式的特點,認真思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并采用不同的標準分類,形成100以內加減法的分類結構框架圖。為了不斷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斷獲得新的突破,教師設計了“變變變”環節:區別57-7+15和57-(7+15)兩道題中小括號的用法,突破了運算法則的難點。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開動腦筋,先出示4+35,78-9,45-7,56+8,再設計52+□。在前面的鋪墊下,教師再把出題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嘗到好果子”。一切顯得順理成章,幫助學生實現了學習的有效遷移。整節課,學生經歷了整理與復習的過程,理清了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鍛煉了分類、整理知識的能力。整理與復習課發展了學生的知識整體感,收到了言盡意遠的效果。
(二)重組——上下串聯,抓住本質特征
新舊銜接,上下串聯,重組知識點。教師、學生及學習內容猶如一張網一樣交織在一起,他們充分互動形成共同體,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學,教師就要精心調整策略,連接新舊知識,圍繞其生長點,抓住知識的本質特征,串聯知識之間的聯系,增加縱向與橫向的拓展,不斷充實,讓學生養成整體思考的習慣,并進行實質意義上的學習。
例如,在復習“整數”時,數1 365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按計數單位,即1 365=1×1000+3×100+6×10+5×1;按數位順序,即千位上是1,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6,個位上是5;按數的讀法,即一千三百六十五;按數的分解,即1 365=3×5×7×13。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此不斷充實,由薄到厚逐漸變得豐厚起來。整理與復習課具有重復且有智慧生成的特點。而教師要找準智慧生成的突破口,讓知識系統相連。只有抓住知識的本質,學生在整理與復習課上才會閃動思維火花,激發思維潛能。
(三)重筑——感悟方法,充滿思維張力
方法引領,講究策略,重筑思維點。整理與復習課還要重視整合練習,精心挑選“種子習題”,聯系知識的生長點、延伸點,使學生掌握方法輕松地復習,多維度地拓展思維空間。有張力、有含量的思維才是打造精彩課堂的突破口。
例如,在復習“解決問題”時,教師要注重方法的滲透,如新新小學植樹180棵,比輝輝小學植樹棵數的2.5倍還多30棵,輝輝小學植樹多少棵?很多學生誤以為這樣解答:180÷2.5+30。教師引導:“這道題的已知條件很簡單,但易混淆,我們可以利用線段圖幫助理解。題目中有幾個相關聯的量?到底要用幾條線段來表示?得用誰作標準呢?”學生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展開思考,畫出線段圖,很容易得出結論:將30棵去掉,那么新新小學植樹的棵數是輝輝小學的2.5倍。借助線段,架起數與量之間的橋梁,數量關系清晰,解題更加直觀、易理解。教師再拋一問:“文字與線段圖的表達方式,你們更傾向哪種?”此時學生對這種畫圖策略有一定的感悟,產生了認同感。當然這一題是“種子習題”,它可以與另外一題作比較:新新小學植樹180棵,比輝輝小學植樹棵數的2.5倍還多30棵,輝輝小學植樹多少棵?這兩道題說的事情是相同的,都是一倍與幾倍量的關系,但解題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學生馬上會想到畫線段圖這個解題方法,并悟出了當解題遇到“障礙”時可尋求新方法,在不同解法面前,盡量選擇更優的策略。選擇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更能促進其深度學習。在復習時,教師要提供素材,引導學生積極聯想,喚醒學生相應的思維,使其理解越來越深刻,形成重要的數學思想。
(四)重開——觸類旁通,開啟智慧之門
點破迷津,觸類旁通,重開思考點。數學課要充滿魅力,必須有“思維”的味道,讓學生學會對同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以“一個”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對“一類”問題的思考。教師提煉核心問題,能為學生的學習搭好腳手架。當學生不斷地思考時,會對數學產生新的感受,而這種感受讓課堂氛圍變得更為活躍。
例如,在“圖形與幾何”的整理與復習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幾個操作讓學生整體構建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操作1:繞長方形的一條邊旋轉一周,學生發現得到了一個圓柱,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長或寬就是圓柱的高,而另一條邊則是圓柱的底面半徑。操作2:把圓柱展開,發現高與長方形之間也有較大的關系。操作3:播放視頻,將圓柱垂直于高切一刀,增加了兩個底面面積,再沿著直徑切一刀,增加了兩個長方形面積,得出了“一刀兩面”的結果。操作4:實物演示,把圓柱切拼成長方形,那么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某條邊,而另一條邊是圓柱底面圓的周長。種種操作過程,不斷讓學生觀察與思考什么變了、什么不變,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整理與復習課要打破知識的界限,引發思維的碰撞,讓學生感悟知識變與不變的規律,并讓學生的思維在變中求異,在不變中探索“變”的規律,感受數學的神奇與美妙。這才是本節課的價值所在,也能為后續的多形態物體變化問題提供支撐,更能綻放出整理與復習課的魅力神韻。
整理與復習是一個積少成多并且螺旋上升的過程,能夠實現思維的有序提升,實現思維水平層次性的跨越。作為教師,我們要重視整理與復習課,提供一些策略,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引領學生思維的發展,使整理與復習課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俞 軍.小學數學單元復習有效性的新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17):47-48.
[2]陳春芳.一堂厚重又生動的復習課——“運算定律和性質的整理與復習”教學簡析[J].小學數學教師,2019(11):40-42.
[3]盛榮海.“雙聯”模式在“圖形與幾何”復習中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設計,2017(17):6-8.
作者簡介:陳鳳琴(1980—),女,福建福清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