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林


【摘要】 ?“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作為版畫與年畫結合的傳統工藝。集功能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題材、版種、刷印技藝也極其豐富多樣,是極富中國傳統審美特色的藝術瑰寶。在木版年畫教學實踐中,以“年俗、節氣與木版年畫”引入賞析,以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與節氣為軸,將知識性、故事性較強的各地傳統木版年畫作品導入課程,加深學生對傳統木版年畫和年俗、節氣文化的對應理解;工藝教學環節盡量保留核心的傳統木刻技藝,比如使用拳刀刻線法、實木而非夾板、水印(刷印)而非油(滾印)技藝。傳統工藝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再是以培養精良的工藝技巧為主,而是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盡可能挖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拓寬學生的藝術審美視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
【關鍵詞】 ?中小學美術 木版年畫 藝術教育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075-03
0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以木為紙,用刀代筆,千百年來,無數經由傳統木刻雕版刷印技藝而留諸世間的經史典籍,為中華乃至世界文明的存續提供了先進的技術保障,促進了人類文化事業的大發展,而木版年畫作為傳統雕版刷印工藝的一種技術性外延。既拓展出一條適應歷史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自有路徑,也為中國本土木版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而產生出獨具東方審美特性的木刻藝術語言。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木版年畫已在市場上逐漸沒落,現如今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身居大城市的中小學生們生活中已經很少能主動接觸到“木版年畫”;學校的常規版畫教學常常是以西畫的角度與方式介入,比如吹塑紙版畫、黑白木刻、凹版版畫、藏書票等等,關于中國傳統版畫技藝包括材料、工具特性與技藝都甚少教授。
在這些背景下,我校開始嘗試結合學校周邊非遺傳統工藝資源——“印沁堂”木版年畫藝術館、佛山木版年畫和學校藝術教育的優勢,著手進行傳統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
一、民間木版年畫藝術課程價值
在我們中國民間,年畫已不單純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一部生動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民間木版年畫作為一門傳統文化藝術,它具有豐富且獨特的美術教育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豐富的藝術內蘊美。木版年畫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血緣”關系。我國民間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民俗活動繁多,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商品,體現了實用性與審美性并重的功能取向。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沉淀,木版年畫呈現出民族地域文化的審美特征,從民俗、節氣意義到表現題材,無不表達出特有的對自然的崇敬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木版年畫還以其得天獨厚的藝術表現力,成為民間民俗文化淵源關系和演變的歷史載體。可以說,傳統木版年畫的藝術內蘊美,表達了民間大眾的審美情趣,是民俗文化研究、交流、教育和傳播的一個“活化石”。
(2)獨特的藝術形式美。首先,從造型、色彩的角度看,木版年畫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韻律感,有其特別的用線規律,畫面上追求形象的平面美感與造型的夸張,給人以質樸天真、充滿活力的感覺,具有濃濃的裝飾趣味和古樸造型特點。其次,從套色工藝的角度看,它大部分采用水印套色的方法,這種套色方法也鮮明地表現出了它獨特的藝術形式美,豐富了中國民間年畫的藝術寶庫。
民間木版年畫是一種家居裝飾品、一種民間信仰、祈禱的承載物,更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它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以及繪畫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東方特有的視覺沖擊力,表達了一種既有中國傳統精神,又兼有傳統藝術審美元素的視覺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教育價值。
二、木版年畫藝術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
(1)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傳統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各種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與發展上面臨與現代城市化轉型及生活方式轉變的諸多問題,加上改革開放后國家宏觀層面發力點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兩個方面,疏于應對城市化轉型中的傳統文化轉型問題,而這個過程也正是目前我們整體文化自信丟失和對西方文化過度崇拜和依賴的關鍵形成時期。時代的變遷,在新的城市化生活發展、新的電腦相關技術沖擊下,很多優秀的傳統工藝漸漸沒落,傳統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畫被電腦、機器膠印所取代。
(2)目前國內基于傳統非遺項目“木版年畫”普及在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利用深化研究的融合還基本上處于探索階段,主流文化界開始意識到“木版年畫”傳統審美對現代大眾審美教育的影響正在慢慢擴大,基礎教育領域,對傳統審美的學習已然成為現行審美教育模式的強有力補充,但“木版年畫”藝術教育在這方面的關注和實踐度還相對滯后,限于地理環境、教學師資等因素影響,當今廣州城市中小學階段學生對“木版年畫”知識的匱乏,相當多的學生未曾接觸或了解過“年畫”;即使在中小學教材中的版畫教學內容,也傾向于西化的版畫知識傳授,忽略了中國才是版畫的發源地,“木版年畫”是中國版畫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大多數中小學美術教育與“木版年畫”的對接大多僅限于淺層的文化普及和考察等形式,在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深度對接尤其是深化利用方面尚未有特別成熟的案例可供參考。
三、木版年畫藝術課程的實踐嘗試
為了有效地開發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打造“藝術特色學校”,我校制定了“民間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計劃”,充分發揮本地木版年畫教育資源--“印沁堂”木版年畫藝術館及佛山木版年畫的資源優勢,以“溯源木版年畫的傳統”“分層次進階式教學”“聯系當下、與時俱進”等原則,開展教學實施、評價等嘗試與實踐。我校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是從一年級至九年級是一個不斷進階的培養過程,秉承打造“九年一貫制藝術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發揮豐富的藝術教育優勢,對木版年畫藝術的“發展沿革”“藝術特點”“制作技術”“年畫故事”“節慶、節氣與年畫”等資源進行發掘,進而整理成學校藝術特色教育課程。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課程開發。
1.挖掘課程資源
坐落于學校附近的黃埔古村印沁堂年畫藝術館,有豐富的年畫實物展示與體驗資源,我們利用身邊的古村年畫教學資源,并將其引入學校引入課堂,讓學生能在年畫博物館里學習、體驗木版年畫的傳統技藝,通過實地、實物賞析。
2.加強木版年畫教育的師資培訓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因素,教師的素養提升是引導教育發展的橋梁。我校美術老師分別于2017年跟河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國家級傳承人曹新年老師、2018年跟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孫一波老師、2019年跟天津楊柳青的木版年畫大師劉杰老師系統學習了各地的木版年畫完整刻印技藝,并走訪各個木版年畫產地,了解掌握更加全面的木版年畫歷史、現狀以及地域文化差異。力求能更好地給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指導教育提供學術支持。
3.開設“傳統木版年畫”選修課程并結合“木版年畫系列講座”、實地參觀考察,探究“傳統木版年畫”課堂教學模式和表現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利用教學模式和表現性評價體系進行研討課,形成教學案例及反思。制定從小學低年段年畫初體驗、品讀年畫故事、欣賞年畫作品—小學高年段木版年畫了解藝術形式、嘗試用木版年畫的形式風格去創作新時代的故事—初中階段學習木版年畫雕版印刷的技藝、創作反映當下的新年畫的總體教學規劃。編著一套包括年俗與年畫故事、傳統木版年畫知識概述、傳統木版年畫制作工藝的校本教材、視頻微課;培育一支熱愛傳統木版年畫的學生骨干隊伍,組成學校的“木版年畫特色社團”。
4.逐層推進教學,注重教學有效性
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分層次逐層推進木版年畫的課程內容,從看故事賞年畫到了解木版年畫工藝歷史、再引導學生發現日常生活與木版年畫的關聯,拉進學生與木版年畫的距離,啟發學生能將傳統木版年畫的工藝與意義轉換成當下生活的思考,欣賞木版年畫之美,到了解木版年畫的工藝特點及制作技藝——學習掌握使用木版年畫工具材料——學習畫稿、上稿、刻版、刷印——創作。
在年畫賞析引入部分,設置了“春節大過年”、“立春”“元宵、燈畫與天官”、“清明”、“冬至與九九消寒圖”、“除夕貼門神”等等年俗故事引入,以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為軸,將知識性、故事性較強的各地傳統木版年畫作品導入課程。課程中植入年畫賞析和對應的年俗知識(問答)環節,加深學生對傳統木版年畫和年俗文化的對應理解,讓學生在重溫年俗以及地理常識的同時增進對木版年畫的基本知識的學習。
學習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在藝術館里學習木版年畫的工藝特點,認識木版年畫的工具版、刀、漆刷、推子、錘子等等,示范工具的使用,強調刻制過程的安全事項!中國木版年畫工藝上主要脫胎于早期的雕版印刷術,藝術風格的形成也因地域審美、風俗習慣、歷史流變等呈現多樣性特征,傳統的年畫制作大致需要經過勾、刻、印、繪四個工藝流程。木版年畫在制作工藝上同屬于版畫的范疇,但有別于西方版畫,有自己獨特的工藝特點及工具材料,比如更加注重線的造型、以線版定形象、色版豐富畫面,以及水印方法。為了能更直觀地讓學生對比了解木版年畫工藝特點以及全國眾多木版年畫產區的各自工藝特色,學生們來到了我校的木版年畫工藝實踐教學基地“印沁堂年畫藝術館”,在藝術館里,學生通過對比賞析各地木版年畫的代表作品及其工具、工序、工具使用示范,探究學習木版年畫制作工藝知識。
工藝教學環節盡量保留核心的傳統木刻技藝,比如使用拳刀刻線法、實木而非夾板、水印(刷印)而非油(滾印)技藝。傳統工藝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再是以培養精良的工藝技巧為主,而是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盡可能挖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拓寬學生的藝術審美視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
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木版年畫的刻刀與板材的選擇上,經歷了屢次的嘗試與更新,力求尋得最適合學生年齡、握力特點的工具材料。分別對比使用了普通的8毫米寬斜口短刀、木刻斜口刀、短刃單面拳刀、長刃雙面拳刀、長刃單面拳刀等等,各種刀具各有特色也各有長處與弊端。板材上面嘗試了荷木實木板、梨木實木板、多層椴木夾板等等,也是各有千秋。椴木板材質最松軟、斜口刀最容易掌握發力雕刻,但是卻只適合刻制大塊面效果、無法完成畫面中精細線條的制作,較為適合低年級普及、體驗木版年畫教學;荷木木質較為堅硬、長刃拳刀刀口纖細,掌握得好,可以創作出精細的線條變化,但是對握刀、發力、刻版技巧有較高難度要求,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較為適合高年級練習刀法教學使用;梨木木質細膩軟硬比較適中,短刃拳刀也比長刃拳刀更容易把握,但需要定制、價格偏高,更加適合學生進階創作作品時使用。
為了學生能安全、有效、快速地學習掌握木版年畫的工藝工序,特安排了木版年畫刻線技巧練習:A使用拳刀練習直線、曲線的刻制,B臨摹一幅線條簡練概括的民間“紙馬”作品。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挑選木板、用砂紙打磨、上油,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拳刀的使用,老師手把手示范并制作了《木版年畫線版刻線的技巧》微課視頻,應用視頻鏡頭的切換,詳實地介紹刻線的跟線、伐線、劈線、鏟底等每一個步驟與安全規范。由于時刻制過程使用的刀具比較鋒利,在學生練習刻線的初期,很容易由于動作不規范而導致受傷,所以,在開始刻線實踐前,須反復強調工具使用安全規范!特編輯了安全使用口訣:刀口不對人、全神貫注、眼跟手動、手動口停、嘴欲動刀先放。也引導學生在刻線時同時鍛煉動手能力與專注能力。
5.講究課程主題的創新性
傳承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創新發展,木版年畫藝術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體現,是勞動中產生的智慧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實踐而創造出來的,它體現著老百姓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文化價值取向。傳統木版年畫表現主題更多的是“喜慶、迎新”和“避邪、趨吉”之類。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藝術訴求,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木版年畫只是學生們創作作品的一個藝術形式選擇,引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學習到的木版年畫的藝術形式、工藝手法、顏色配搭,去創作出新的創意作品。
我校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著,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階段性成果,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熱情與藝術素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還作為學校進行國際交流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特色課程,分別為德國法蘭克福學校師生、美國杜克大學師生作了木版年畫教學分享及體驗活動,努力向世界推廣中國傳統非遺藝術。
三、木版年畫藝術教育的未來思考
開展木版年畫傳承教育以來,我校通過與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印沁堂木版年畫藝術館,開展“參觀訪問”“專題講座”“藝術鑒賞”“實踐操作”等活動,廣泛收集了各地木版年畫的資源,與印沁堂達成了“印沁堂木版年畫教育學校傳承基地”與“學校木版年畫校外研習基地”的共建發展。未來要提升這項工作的有效性,除了繼續完善課程教材建設、課程教育活動開設外,還應該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1.創建民間木版年畫藝術教育實踐基地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教育的角度看,搭建木版年畫實踐體驗教育平臺。讓更多學生能集中、具體、直觀地感受、體驗傳統印制工藝,領略這門優秀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并逐漸將平臺與傳承教育經驗輻射到周邊的學校,讓這門民間手藝能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學習。
2.建立完整的校本課程體系
目前,作為藝術特點項目課程,木版年畫在我校特色課程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一個九年制的學校,我們有從小學一年級到九年級的完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教育實踐研究實體。在未來,我們將根據學生學情,分別制定木版年畫的小學低齡段、高齡段以及初中階段的教學模式與具體教學內容,并形成相應的切合三個年齡段的層層進階的校本課程教材與課程評價體系。搭建平臺,加大宣傳木版年畫力度,并豐富民間藝術鑒賞、制作活動(比如廣繡、廣彩、欖雕等),讓民間美術最大程度地回歸民間,不僅能普及、提高全民保護非遺意識,而且能培養出一代民間木版年畫藝術欣賞者和專業人才。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傳統木版年畫”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傳承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2328)】
[ 參 ?考 ?文 ?獻 ]
[1]蘭崗.中小學民族民間美術文化保護傳承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探尋[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2]連文華,許憲生.探索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新思路[J].懷化學院學報,2014(1).
[3]周毅銘,《現代中小學教育》《漳州民間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思考》,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