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摘 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會學生朗讀的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后,朗讀教學逐漸受到一線教師的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和評價策略也日益優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2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26-02
一、引言
朗讀是將無聲的文字化成了有聲的語言,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訓練之一。朗讀者利用這種閱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悟,讓語言文字更具吸引力,情感表達更具沖擊力。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曾有獨到見解:“吟誦語言文字時,不僅要充分理解,更要親切地體會,將文本知識潛移默化地轉變為讀者自己的體驗與感知,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大法寶,它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全面提髙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積極作用。
二、現狀——良莠不齊,流于形式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不少弊端,如教師給予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充分、提出的朗讀要求不明確、朗讀訓練的方法過于單一等。甚至有的教師為了趕進度,不得不壓縮課堂上的朗讀教學指導時間,常常讓學生課前聽范讀,提前把課文讀流利,而對課堂上到底要讀到什么程度、帶著什么樣的目的去讀,沒有預設目標,沒有細化的指導,大多采用男女生輪流讀、小組接力讀或者是個別學生示范讀等方式,草草了事。
三、良方——教給方法,精確指導
要改變以上弊端,切實抓好朗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方法,提高朗讀教學效率。
(一)基于情感體驗的兩結合
1.結合文本背景,確定情感基調
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文章及作者的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在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參與朗讀活動,可以將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準確、真實地再現出來。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送別詩,我們初聞“離別詩”,第一反應可能是情感基調低沉的詩歌。其實學生在查閱資料后便知道,本首詩中的場景,發生在經濟發達、文人聚集的江南。楊萬里在風景如畫的荷塘邊送別自己的朋友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副欣欣然的樣子,楊萬里的心情應該是愉悅的,甚至是自豪的。把握了這一情感基調,再去讀古詩,便能體會詩人歡喜之情。因此,了解背景,為“有感情朗讀”奠定了基調。
2.結合生活實踐,產生情感共鳴
學生如果能與文章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朗讀。一年級下冊有篇課文《咕咚》,講的是一群小動物因為聽到“咕咚”的聲音,感到驚慌,嚇得四散奔逃,最后終于知道“咕咚”是什么,才落下心里的石頭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的生活,是否有因為不知真相而出現過心慌的感覺。
比如,大風天,穿堂的風吼聲著實嚇人,當我們知道那是什么發出的聲音時,好像也就不那么害怕了。有相同的經歷,學生就可以更加理解文中小動物落荒而逃的心理,從而積淀情感來朗誦課文。
(二)基于朗讀技巧的三把握
把握文章的節奏。朗讀的停頓大致上服從標點符號,但我們在朗讀文章時,不能機械地根據標點符號一字一停地進行朗讀,也不能一氣呵成地念到底。無論是從朗讀者、聽眾的角度,還是按照生理、心理要求,朗讀中適當的停頓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能反映語法結構,還有助于聽眾明晰語意的表達和感情的傳達。當把文字變成有聲語言時,語意停頓不同,表達的含義也截然不同。比如,“她吃了沒吃”這句話,兩種停頓形式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她吃了?沒吃”,這是一段對話,一人詢問,一人回答;另一種是“她吃了沒吃?”這僅僅是一人的詢問,答案并不確定。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姑娘將要凍死之前的自言自語:“奶奶!”小女孩叫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樣,就會不見的!”小姑娘急切又痛苦,希望奶奶能夠將她帶走。朗讀小女孩說的第四句時,不能按標點停頓,需要連讀,讀出痛苦與迫切:“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樣,就會不見的!”不同的語境情況,需要正確使用停頓或連讀,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停頓朗讀時,應根據詞語所在的語境,進行合理的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練習,找到句子朗讀停頓的技巧,才能更好地把握需要朗讀的文章基調。
把握語句的"重音"。重音能夠反映人物內心情感與需求,朗讀時,需要聯系上下文,根據文章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情節的發展、人物的行為判斷重音。通常是為了強調、突出而讀重音,而不是盲目地"加重音";合理的重音,要讀出語句的抑揚頓挫與節奏,像是在無風的水面上,打幾個水漂,使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在課堂上聽到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但語氣平平,不能表達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時,教師如果能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就能幫助學生把握“重音”,讀出韻味。例如,課文《烏鴉喝水》中“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重音在“到處”,教師若是能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的重音,學生便能讀出烏鴉找水迫切的心情。再如,“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句話重音在“一顆一顆”“漸漸”,抓住這兩個關鍵詞,讀出重音,便能體會烏鴉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不易。
把握語調的定位。朗讀中語音的腔調便是語調,準確把握語調的定位,就能把握一句話里聲調高低的變化。不同的課文人物,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文章的語調自然不盡相同。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范讀,引導學生明確朗讀的語調,幫助學生進行體驗。
例如,林清玄的作品《和時間賽跑》中“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永遠不能回來了”,語氣重音就落在了這個“了”字上。“了”表示結束,表示外祖母的生命已經結束了。朗讀時,應該帶著低沉的語調,表達的是沉重悲傷的心情。《心田上的百合花》也是林清玄的作品,但朗讀的語調與《和時間賽跑》完全不一樣,“百合花剛剛長出來的時候,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她一直有一個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開出美麗的花朵,讓人們知道我是百合。”“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開花、結子兒。她的種子隨風飄落在山谷、草地和懸崖邊,到處開滿了潔白的野百合”。在朗讀時,語調應有力、充滿希望,才能表現出百合的品格。
四、強化——充分鼓勵,科學評價
“你很棒”和“讀得很有感情”,是教師在課堂上最慣用的評價語言。雖然這種評價也能起到鼓勵的作用,但這種評價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且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沒有實際的意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注重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形成規范、流暢、情緒化的朗讀意識,則需要通過專業權威性評價逐步實現。首先,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量身定制評價方式。評價時,只有直切重點,精準指出學生朗讀的優缺點,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其次,教師給予評價時,要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與理解朗讀,明白自己朗讀還存在哪些問題,并信心十足地面對存在的問題,積極調整,做出針對性的改變。再次,教師的評價要遵守科學的原則。教師在不斷提高自我水平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客觀、真實、權威、準確的朗讀評價,會讓學生更加信服。例如,有的學生天生聲音洪亮,適合朗讀,當他非常出色地朗讀完《江南水鄉——周莊》這篇課文后,教師根據其朗讀情況,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價:“讀得真精彩,尤其是能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寧靜的‘江南水鄉圖!請你把關鍵句再讀一遍,讓大家都跟你學。”相信在這樣真誠的贊美和精準的評價中,朗讀的學生定能喜獲成功之感,而聽讀的學生定能明白朗讀的奧妙。
注重評價的激勵性、前瞻性。語文朗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其借助朗讀進入文本世界,體驗作者感情,培養語感意識,形成語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朗讀中的閃亮點,有指向性地進行激勵。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朗讀不盡如人意時,教師不要急于指出錯誤,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還可從其他方面給予鼓勵誘導:“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讀錯,一次次重讀,一次次克服困難,終于讀對了!”“你能大膽舉手,這就是一大進步!”甚至還可以用體態語言來給予評價:翹翹大拇指,鼓鼓掌,發自內心的微笑,連連點頭等。
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朗讀評價要打破單一評價模式的束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反省自評中,通過批判性的眼光去剖析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積極互評中,思維碰撞,取長補短;在正確評價教師范讀中,逐步學習朗讀評價中的評價標準,更好地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當然,學生的這些朗讀評價意識不會隨意形成,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梳理。例如,教師問:“你覺得老師讀得如何?聽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老師讀得好”,這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讓學生發現更深層次的朗讀體驗是不同的,慢慢地學會條理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逐漸培養學生聽和說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當我們潛心探索把朗讀真正落實到語文閱讀教學中時,學生就能在語言文字中讀出情趣,擁有思想,悟出境界,讀出一番天地。也正如張田若先生所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讀是學好語文的真諦所在,讓我們用理論聯系實際,優化課堂朗讀教學,使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中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張 蒙.善用朗讀,親近語文文體閱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法在文體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9(6):42-43.
[2]徐振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