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林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強烈思想性的重要基礎學科,是一門依靠學生不斷積累學習的課程,小學階段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培養皆離不開語文能力的構建。對語文知識的背誦、記憶則是積累的基礎,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單憑“記、背”等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學習難免過于循規蹈矩,不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突顯,因此,為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同時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汲取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引入靈活問題、聯系生活諸多方式運用于教學對學生語文思維的挖掘、培養及語文素養的提升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語文素養;策略
語文素養即是學生在接觸語文并學習、運用的過程中,對其情感、思想、思維以及聽讀、寫作、交流等能力方面的修養。通常,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特點主要以“記、背、默”為主,通過此種方式確能夠使學生們對語文知識、詩詞等保持深刻印象,豐富自身的言語理解表達與習作能力,同時獲得較高的成績。然而,不可小覷的是,“語文”不單單是借助嘴唇語,也不能夠拘泥于酣暢淋漓之文;只用將“聽、說、讀、寫”等基礎模式與其中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發散相結合,相互依托,才能夠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同時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通過帶入感情的朗讀和理解,從課文內容中獲得表達含義與是非分辨,充盈內容的情感天地;通過回答針對性問題,學生能夠自主獨立思考,于自己內心深處發問,激發多方位思維想象力;通過學以致用,將語文知識運用于講解、習作中,學生能夠抒發自身的情感與真切理解,于生活中感受無處不在的語文,提升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將這些方法加以相互滲透,有利于真正意義上深入學習語文,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課堂互動性,讓學生從中感受、從中思考,進而運用,具體策略從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
一、 身臨其境,領悟文字魅力
高年級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中擁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課文,記敘類、議論類、甚至文言文,針對新課程要求背誦的詩篇或段落,為滿足學習要求及加深文本記憶,大多課堂將記敘描寫類課文以流利的念讀方式呈現,又或是讓學生日復一日地大聲朗讀,此種方式確能夠加以深刻記憶,但是歷經數日的文字念讀,對文字的理解略顯蒼白,難以凸顯出文中傳遞的深處意義。唯有在講述、朗讀的過程中,在原文基礎上加以聲色渲染;抓住重點句、重點段落的解讀,讓學生們如臨其境般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銘刻心骨的感悟;以獨特見解加以點綴,并及時做好批注,才能夠對其理解更加全面、豐富,讓學生聯系產生畫面感,從課文的講授中仿佛置身于其中,從活靈活現的情景中激發想象之趣并引發感悟。
例如學習《海上日出》這一課,“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的可愛”,對于太陽升起之時的生動描述,可以讓學生輕輕用手遮住雙眼,跟隨教師的朗讀進行聯想。而此段內容不應是如飛流瀑布般一氣呵成式念讀,更需要將情感滲入其中,由緩至急,由輕聲逐漸漸進,用有力的聲音表達出太陽欲出海平面時一步步努力不停歇的堅持,使學生身臨其境,仿佛此刻正坐在人潮擁擠的海邊靜心體會;將“聲”的力量傳輸于內容中,飄至孩子們的腦海中,浮現一幅幅形象、富有色彩的畫面。之后,讓學生緩慢地拿開雙手,向老師詳述所見、所感、所想。有學生講道:太陽一縱一縱地向上升時,感受到太陽在拼搏,越來越努力的接近、去達成目標——突破海平面,升起!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還有學生說:起初,感到眼前盡是灰蒙蒙,喧鬧中摻雜些許凄冷;之后全被紅色占據,便不由微笑,在往后,越來越紅,眼前甚至開始露出光亮了,到最后這光亮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感受到全身被照亮了,愈加溫暖。便是如此,通過繪聲繪色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讓其用內心去感受、去欣賞這偉大奇觀,對海上日出濃烈的感受激發了想象力及對這一奇觀的感受與思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為主體的積極作用,從加以聲音“濾鏡”的文字中領略風采、受以啟發,產生師生與文字間“心與心”的共鳴。
二、 提出發散性問題,提升思維主動性
近年來,隨堂聽課跟蹤調查顯示: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存在的較多問題便是缺少朝氣。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多由多方面造成:包含教師備課、對教案的設計,學生課前預習、對課文內容的具體領悟等。教師千篇一律地進行教學框架構思設計,學生則按部就班的聽讀進行筆記,對學生的思維培養及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增益效果甚微。因此,若雙方在講授或學習時,方式技巧稍做轉變,如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依托教材提出別出心裁、具有意義的小問題,問題不能夠像普通教輔書籍中一般遍地開花,要通過深思熟慮緊扣課程內容具有中心思想的針對性,同時能夠激活隱藏在學生們內心深處的信息并對其深度挖掘,讓學生們能夠發散式回答。回答時,允許出現別具一格的聲音,只要不過于偏頗,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回答、去思考,有利于培養對語言文字魅力的欣賞感悟能力,同時有助于靈活思維的培育。
例如,在講授《兩小兒辯日》一課時,針對兩小兒相互辯論內容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此時,可以提出問題:“兩個小孩的辯論,哪一個孩子說得對?”于是學生們暢所欲言,有學生認為:文中太陽“遠小近大”依據日出時如圓車篷大而正午則如盤盂,或是因為日出清涼而正午炙熱而得出結論“近大遠小”,二者解釋均合理。突然,有學生發出不一致的聲音,冬季來臨,大雪紛飛,清晨、中午與傍晚都會十分寒冷,而課文中提及太陽距離人遠所以會清清涼涼,那么能否說明冬天的太陽都距離人們很遠呢,笑聲傳來,課堂也似乎幽默起來。此時,不針對回答內容對與錯,而是對學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和鼓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文中的兩小兒爭辯也無須言以對錯的。即使對待相同事物,每個人認知角度不同,對其理解、感悟不同,界定的標準自然多樣,由此得到不一致的結果;可正因如此,才更加體現出兩小兒的探索精神,學生們亦如此。人的認知也是有限的,需通過不斷的學習豐富自己,而知識的海洋則無涯。“孔子不能決”正是說明孔子能夠正確地對待兩小兒的回答,彰顯出優秀的學者風范。因此,通過針對性提問,使學生更加直接地感受課文內容,從中深刻挖掘到學生的思考模式與想法,教師也應接納學生不同的想法,即使是與文中不一致的結論,這樣才會讓學生敢于聯想、敢于表達,更加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