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玲
摘 要:隨著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水平也隨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六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環節生活化教學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徑及其具體舉措,成為本次課題著重探討的對象。也由此,針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的探索,一度需要借助實踐平臺機制的建立,循證小學生數學學習環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將二者融合入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以為小學數學教師的現代化教學理性設計提供可行性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生活化,是立足學生實際、立足學校學科教育本身的教學,也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關鍵途徑。從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實際出發。需要在生活化的科學化教學方法中,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二者的相互滲透、不僅是小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科教育極富教育性的體現。
一、 從實際出發,教學環節滲透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以生活為基礎,直接有效地開展教學。以教材為基礎的小學數學教學環節,必須注重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關鍵來強化。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為例,既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教導學生嚴以律己,要像圓一樣擁有健全的心理,并在課堂教學中,列舉某位名人的方圓人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在教學《圖形變換》《比的認識》《統計》《觀察物體》的內容時,可結合具體的生活化場景,如平面圖形(如直線、曲線、多邊形、平面區域)和空間圖形(如空間曲線、曲面、立體、空間區域等等)的變換及其計算,而后讓學生大膽想象,勇于結合實例、解決學習環節的難題,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的百折不撓品質。以教材為基礎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是密切小學生學習環節的心理感受,獨立學習和思考等心理素質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注重實踐教學也是十分重要的,數學科目當中包含了太多抽象的概念,這些概念很多學生在理解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出現理解偏差,甚至是有的學生數學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稍差一點,就會造成一定的學習上的困難,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能使數學教學結合生活實踐,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在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為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夠形成直觀的體驗感受,或者是可以利用動態的描點圖畫為學生演示圖形是如何構成的,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感。
二、 營設良性的學習環境,和諧師生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心理品質,必須將素質教育深入現代教學并入駐現代課堂,而后在種類多樣的學習方法中,探尋出一條結合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途徑。諸多學習方法如“一對一”學習法、“小組討論學習路徑法”和“師生互換法”教學方式的運用,就讓小學生數學學習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小學生學習數學中升學心理負擔和壓力就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需要教師及時予以關注,并盡早溝通解決。
現代心理學一度認為,小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展開,應是體驗數學趣味性的情感,并同時通過自身健康心理狀態來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日常的數學課程學習中,課程設計應是遵循學生發展規律,讓學生通過學科學習,主動獲悉相關知識,并保有主動學習自主性的過程。
例如,面的旋轉定律中“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是:點的運動形成線;線的運動形成面;面的旋轉形成體。教學設計之初就需要善加利用心理學,來注重研究教學情境中知識與技能習得規律的學科研究。基于六年級小學生在數學學科環節的基本教育心理,應協同教育手段發揮,最大限度地掌握課堂知識重難點。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從課堂教學當中去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可以從通過創設教室環境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說形成“每日一題”的課后討論小課堂,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都寫在小黑板上,教師每天抽出5~10分鐘來給學生進行解答,當然,題目設置過程中要能夠和當日的學習內容有關,可以是較難的拔高練習。教師還可以通過成立數學興趣小組來達成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目的,學習小組當中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階梯式的劃分,一個小組當中既有學習好的學生,也有稍微落后一點的學生,鼓勵大家一同進行問題的討論和學習,同時鼓勵學習好的學生帶領大家一同學習和成長。
如此作為,才能讓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推動學生進一步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當中,并客觀正視自身缺點,及早彌補錯誤。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打破師生界限,自由交流,方能確保課程教學成果最大化。教學唯有通過此種關系,方能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認可、理解和支持,卸下包裹,重塑學習自信。
三、 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二者優化協同并舉
《數學課程標準》中,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兩個學段:第一學段(1~6年級)第二學段(7~9年級)。各年齡段針對學生心理、生理、邏輯思維能力等階段性發展特征,融合新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深入落實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從生活實踐出發,活用教學策略,最終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普遍提高。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已有教材和新課標對課程的要求,以生活為藍本自如運用教學策略,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示范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法等。在諸方法基礎上,將現代教育心理學與之整合,在流程中吐故納新,溫故知新。諸多教學方法服務于學生,給予他們充足地參與時間和參與熱情,對其興趣、學習意志、學習心理、學習精神構筑,具有需求性探索價值。教學方法的使用過程中,同樣應當注意結合各種不同方法的優缺點,針對不同的問題,根據學生課堂的反應,有針對性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將問題講述清楚,并且要注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和應用,要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增強上課的趣味性,來引發學生的上課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數學學習當中去,教師將抽象的知識和概念簡單化,注重運動簡單的語言講解復雜的內容,并讓學生通過練習得到提升。
四、 從心而論,心理和個性全全塑造
小學數學受現代教學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風氣影響頗深,歸根結底在于數學的抽象和生活的具體化密切關聯。一方面,小學數學的教材選擇源于人類生活,又與周遭計算機技術、生活方方面面大相徑庭。教師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及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簡單的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感態度之于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關聯性極大,數字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好奇心,并借以有效地吸引他們參與到實踐活動中。
如數學老師通過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改善數學課堂教學環節及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環境,便于他們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提高獨立解決事物能力,最終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很多學生覺得數學難學,常常是因為邏輯思維的局限導致的,很多學生邏輯思維弱,理解其數學題目常常會遇到挫折,“屢戰屢敗”會對學生心理產生很大的壓力,進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自信心下降就會越來越無法很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落后。教師針對這樣的情況,不妨給后進的學生多點耐心,通過單獨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讓他們不再“懼怕”數學學習,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五、 上行下效,教書育人落到實處
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融合,應是闡明利害,端正態度的過程。從以往教師“一言堂”到如今“各抒己見”,教學氛圍和教學環節的關系和諧平等,有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學習心理。反觀教師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更甚。正向的、積極地、光明的教師作用,是教授學生、輔導學生、尊重學生的指明燈。
如在生活上教育學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數學,人學數學的原因和目的,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良好習慣。課程導入環節,出示卡片復習六年級以前的數學內容;投影儀播放本節課重點;了解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提問;講述;日常生活中相關數學問題的問答、問答環節的心理問題;信息反饋與思考。
六、 在教學中健康生活,步調一致
在整個教學環節,大家要集中精力,協同并舉,創造出數學的智慧,擦出思維的火花。在集體學習數學中,相互幫扶,學不會不浮躁,學得好不松懈。松緊適中、張弛有度、不極端。面對小學生,不急不躁、運用智慧解決現實問題。在工作中,從小舉動窺見大智慧,理解學生,讓他們也理解自己。健康教學活動的開展,應是深入小學生內心深處,對他們健康教育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密切生活和心理健康,最終獲得數學知識,習得數學學習的相關方法和技能,全面提高數學成績。
七、 結語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以生活為基礎,直接有效地開展教學。針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的探索,一度需要借助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平臺和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協同建立來實現。在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更應通過系列革新舉措,來循證小學生數學學習環節重點,最終為六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則依賴與教師有效地指導,因此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當中,要能夠重視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講解,幫助每一個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考,并且對于后進生,教師要能夠更加耐心進行指導,以保障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和成績的提高。在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將會不斷地深入化和抽象化,強化學習將會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志川.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散文百家(下),2019(5):205.
[2]汪春江.淺議如何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J].數碼設計(上),2019(1):129.
[3]張延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數學學科的有效融合探討[J].文存閱刊,2019(17):94.
[4]徐良針.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師道·教研,2019(6):185.
[5]周雙根.小學數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讀寫算,2019(7):133.
[6]王立紅.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1):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