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思維導圖的內涵、繪制思維導圖的基本方法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意義,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三個方面論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途徑。
【關鍵詞】思維導圖 初中生物 知識結構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47-02
初中生物學課程內容豐富且繁雜,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形勢。生物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將零散的生物知識轉化為一幅邏輯清晰的圖形,促使學生快速掌握關鍵點,幫助學生更為輕松地理解和記憶,從而構建完整的生物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物素養有效提升。
一、思維導圖概述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導圖,是表達放射性思維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放射性思考可以說是人類大腦中的自然思考方式,進入到大腦的資料,無論感覺還是記憶,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且由中心向外發散若干個關節點。其中,每一個節點代表與中心的一個聯結,每一個聯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若干個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的立體結構。因此,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各個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關聯和隸屬的層次圖,建立關鍵詞、圖像和顏色等記憶鏈接,并通過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思維的規律,開啟大腦的潛能。
(二)繪制思維導圖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首先要明確繪制思維導圖的基本步驟。
繪制思維導圖一般從中心開始繪制,周圍留白,確保能向各個方向自由發散,用一幅圖畫來表達中心思想;根據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想象力,填充圖畫,分出一級分支、二級分支、三級分支,等等;當將中心圖像和主要分支連接后,再進行主要分支與二級分支的連接,以及二級分支與三級分支的連接,以此類推形成樹狀圖,在每一條線上標出一個關鍵詞,使思維導圖更具體。在繪制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一些顏色用于區分,比如主干和分支用不同顏色,幫助學生更清晰且直觀地看到重點知識,學生的思維就會更活躍,強化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同時,鮮明的顏色能夠為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增添活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繪制時,要確保思維導圖的分支自然彎曲,最好不要畫成直的,這樣才更能吸引他人注意力。
二、在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優勢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將單調的知識轉變為色彩豐富的圖像,以簡單明了的圖形來表現出復雜的知識結構,更為形象地呈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為課堂增添一定的趣味,促使學生主動探尋知識,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
學生也可以嘗試繪制思維導圖,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將零散的生物知識串聯在一起,厘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一個清晰完整的生物知識體系,全面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真正實現由碎片化機械式學習向有邏輯關系的有意義學習轉變。
另外,思維導圖符合學生的思考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自由地展開聯想,拓寬學生的思路,有利于學生多角度且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徹底激活學生的思維。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在課前預習中運用思維導圖
在教學每一節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繪制一幅簡單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提前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重難點知識,以便讓學生有充足的準備去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識,為課堂上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教師的順利教學提供保障。另外,當學生大致掌握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結合預習成果嘗試自主繪制思維導圖,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羅列出已經理解的知識和沒有理解的知識,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有目的地重點學習某些生物知識點,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例如學習冀教版“藻類植物”一課,學生需要了解藻類植物的形態結構、主要特征及其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意義。因此,生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藻類植物”為中心主題,放射狀發散“形態結構”“主要特征”“生物圈作用”“例子”四個節點,并在每一個節點中繼續發散補充信息,形成一幅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在提前預習中,能夠初步認知和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為課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圖2)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預習的結果,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給予講解和指導,這樣教學更有針對性,突破學生學習難點,課堂教學更高效。
(二)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能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記憶,讓課堂教學更高效。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時,要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引導學生適當地調整思維導圖的基本結構,逐漸構建一個完整的本節課知識體系,為學生更好更快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冀教版“軟體動物”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已經初步建立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習性的思維導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為學生的思維導圖增添新的信息。同時,在學生不斷完善思維導圖時,生物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比如在主要特征的節點上,學生列舉了“河蚌”的例子,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以“河蚌”為中心發散生活環境、身體結構特點、各部分結構的功能作用和珍珠的形成四個節點,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學生對軟體動物的認識和理解,促使學生從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三)在課后運用思維導圖鞏固所學
課后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還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果的素材之一。生物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繪制出整體知識的框架,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對知識的二次學習,能夠更為清晰地掌握本單元的全部知識,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深刻記憶。
例如教學冀教版“植物的生活”這一個單元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知識點繪制成思維導圖,從“種子的萌發”“芽的發育”到“根的吸收作用”,再到“植物的開花及結果”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根據每一個節點進行補充,繪制出一張完整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本單元的知識。思維導圖如下。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能有效整合零散的知識,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生物學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厘清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確保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知識全部消化,促使學生從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建英.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學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8(35)
[2]魏少梅.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設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1)
[3]吳晗.初中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J].情感讀本,2019(6)
[4]何修鳳.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8(10)
[5]徐剛.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下,2019(2)
[6]羅小琴.借力思維導圖,發展自學能力——初中生物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12)
[7]鄭貴芳.“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學復習課中的應用——以“被子植物的一生”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8(4)
作者簡介:陸艷芳(1975— ),女,壯族,廣西田陽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生物教學、班主任管理。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