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依據思維導圖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理解力、化繁為簡等優勢,論述在中考歷史復習中巧用思維導圖的策略,提出繪制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單元思維導圖,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整體認知能力、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 中考歷史 輔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44-03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我們要先學會記憶才能談應用。歷史學科復習,尤其是歷史中考復習中,學生普遍反映歷史知識點零碎、歷史事件繁多、人物關系復雜、做測試卷時選擇題答案容易混淆,材料部分的記憶題書寫不出,導致整體卷面得分不高。近幾年本地中考大綱對于死記硬背題型的直接考查要求下降,要求在記憶的基礎上加以應用,尤其考查學生對知識點在材料中的應用。導致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用于記憶,甚至不愿意復習歷史知識點,而花費更多時間在其他科目。思維導圖的運用,通過線條和圖像輔助學生梳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理解,便于長時間記憶零散的知識,使歷史學科復習的時效性大大提高。思維導圖用于歷史復習,可以短時間內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而長期運用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應對考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由英國著名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一種將發散性思維具體化的圖形思維工具和思維模式。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導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利用圖像輔助思考的工具,簡單有效地把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化,即把“思維”變成(導出)“圖片”的過程。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領域,能夠開啟人類大腦的潛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記憶力。思維導圖被引入教育領域以來,引起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嘗試,在英國、新加坡、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作為思維工具、管理工具和學習工具,思維導圖給人們帶來強大的學習能力,應用于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改變了許多人的思維習慣。
二、思維導圖的優勢
(一)思維導圖用于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創新能力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思維導圖用于教學,給學生帶來創新的樂趣。思維導圖的繪制,首先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能夠厘清知識學習的重難點,學會提取關鍵詞,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然后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想象力等進行繪制,從而融入自己的想法,體現思維過程。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學生學會抓住所學內容的關鍵詞引發聯想,思考下一級主干的關鍵詞。這樣逐級思考,運用發散性思維,學生能夠主動記憶要求掌握的知識。思維導圖中圖文結合還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展開豐富的聯想,提高創新能力。
(二)思維導圖用于記筆記——促進學生理解力,提高記憶效率
傳統的記筆記方式大多是將課本中的重要知識點以文字的形式羅列下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來枯燥而乏味,學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不利于長期記憶;長時間的書寫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聽課效率。由于文字太多,學生常常不想翻開看第二遍,這樣浪費時間抄寫無法幫助回憶知識點,大大影響筆記的利用率。思維導圖是利用發散思維原理繪制的一種圖形筆記。與傳統的筆記相比,思維導圖具有信息容量大、不容易遺忘等特點,具有復習記憶、梳理總結等功能,讓學生看清全局、正確判斷,是“思維的地圖”。思維導圖用于記筆記,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整理、加工和運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鞏固和運用。與傳統的文字筆記相比,思維導圖帶有色彩豐富、線條流暢、圖像生動等特點,更能刺激大腦、加深印象,增強記憶效果。
(三)思維導圖用于復習——幫助學生化繁為簡,提高學習能力
思維導圖是一張高效復習、高度概括的“知識地圖”,用思維導圖梳理所學知識,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消化,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復習。學習要深化,除了輸入還要有輸出。思維導圖用于復習,至少有這些作用:有助于學生重新理解知識,發現哪些地方了解不夠透徹,從而起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將重要的知識點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遍,可以大幅度提升這個知識點的記憶概率;用畫圖的方式將重要的知識點表述并記錄下來,復習時更容易回想起來,提升記憶力。思維導圖的核心是化繁為簡,將不必要的信息省略掉,用關鍵詞提示重點,學生在復習時通過查看關鍵詞和分層結構,在自己的大腦知識庫中組織邏輯、推理和還原描述的事物,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在這樣一個對知識的加工整理過程中,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三、思維導圖的輔助運用
歷史學科復習的過程是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性整理和加工,形成歷史知識網絡的過程。思維導圖正是用簡潔的文字實現視覺呈現的工具,它杰出的分析功能和整理功能有效切中“要害”,可以為歷史學科復習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逐步打通學生對知識點理解障礙的過程,同時對這些原本零散的知識進行清晰的整理。學生在復習中利用思維導圖幫助整合教材知識,厘清歷史線索,形成整體框架,便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這在歷史科復習中具有明顯的作用。
(一)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很多學生在復習的時候,總喜歡把課本或平時的筆記從頭到尾看一遍,或瀏覽錯題本中的題目。復習方法因人而異,但總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尤其是歷史學科復習時面對大量的歷史時間、事件、人物、影響等需要記憶理解和運用的知識點,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考前復習,大部分同學會陷入考前焦慮中。因此,梳理歷史知識點,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提高歷史復習效率,對于學生來說迫在眉睫。初中階段用思維導圖總結知識點,重點在于對脈絡的梳理,可以把所學內容做成一張導圖,包括學到的難點、要點等。把一課、一個單元,甚至一本書的內容繪制成一張思維導圖,這是對所有學內容進行有效整理和梳理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存儲式管理的方式。從歷史科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生需要記憶、掌握、理解的知識點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復習指導時,應引導學生學會構建和管理知識體系,通過“循序漸進、回環往復”的復習,讓學生能編織一張自己的知識體系網絡,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1.繪制知識點思維導圖,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教育部審定的九年級世界歷史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增加較多內容,學生本就對世界歷史存在陌生感,加上對一些概念一知半解,知識零散,容易混淆,復習時對所學知識在未理解的情況更是無從下手,記憶不清。這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形成理解記憶。例如學生在繪制第8課《西歐莊園》的思維導圖時(如圖1),就以“西歐莊園”為中心,將特點、人員、土地、關系、管理五個方面作為主干來梳理理解記憶,進一步深入理解“西歐莊園”。這就落實了課標要求: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2.繪制單元思維導圖,梳理知識、增強記憶,提高整體認知能力
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將本書的整體知識結構畫在一張紙上,呈現其內在關聯,使知識點條理化、系統化,然后利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的層級關系和知識關鍵詞展開記憶。以期末考試為例,九年級上學期歷史科期末考試的范圍是整本書內容,這時的復習就是針對一本書進行。與一課書的復習注重抓細節不同,期末復習更注重打框架。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認識比較零散,尤其世界史部分內容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多,歷史發展線索不清晰,更是缺乏整體性,復習時需要對教材內容梳理整合,形成知識框架,方便記憶。例如圖2中,在繪制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思維導圖時,學生以“世界歷史”為中心,以單元主題為主干,以單元中歷史事件為分支分層逐級梳理,由大概念想到小概念,由籠統到細化的分層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對整本書的知識梳理、歸納總結的目的。
(二)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中國教育學會葉小兵教授指出:歷史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歷史學科的思維可以分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其中歷史的形象思維主要包括感知、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而歷史知識的聯想,是對史實之間具體的聯系;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以認識歷史的本質為目的的思維活動,主要包括歷史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歷史思維是一種從全方位考察社會歷史問題的思維,是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整體思維。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思維導圖本身就是一種圖像,很容易把復雜的內容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的邏輯關系。教師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時,學生從一個詞出發,快速地聯想下一個詞,每個詞都與前一個詞有層層遞進的關系。透過思維導圖,我們既可以掌握大方向,還能清楚小細節,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繪制者的思考過程正是思維導圖的靈魂,在書寫、繪畫的同時,大腦在同步取舍、匯總信息,這是一種不斷取舍的過程,正是歷史科復習中對教材內容不斷整合、梳理的過程。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歷史知識,不僅使知識可視化、直覺化,同時呈現歷史知識不同層次的邏輯脈絡,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繪制以專題為主的思維導圖,學生重構知識和思維體系,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科中考復習備考不僅要求對知識的了解記憶,更要求對考察的內容進行專題知識整合,思維導圖正是利用由大分類想到小分類,逐級歸納知識記憶。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的復習中,學生繪制圖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思維導圖時,以“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中心,分別以政治、思想、經濟、外交、民族、文化六個層面為主干展開、發散,將傳統知識信息變成“全息投影”,以便立體、多維度地認識和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路徑。
總之,在歷史復習中,教師要巧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思維導圖應用到歷史復習,尤其是中考復習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進行學習,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改善歷史科復習效果,幫助學生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整合歷史知識,形成歷史知識體系,提高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1)
[2]官亞文.思維導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7
[3]李娜.思維導圖輔助初一歷史復習的應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
[4]韋尹.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2018(3)
作者簡介:盧梅(1986— ),女,廣西南寧人,二級教師,歷史學學士,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