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京京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作為教學也隨之進行了改革。從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上看,主要是以并列式教學為主,而如今的教學則逐漸向層遞式教學發展。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語言能力的重要教學模式,而為了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學習中獲得收獲。這種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開展層遞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方式。
關鍵詞:作文教學 層遞式教學模式 應用價值
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現代化的教學一直無法得到完善,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寫作問題。而在過去的教學方式當中很多教師都沒有過多的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僅僅知識按照并列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而在現在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興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層遞式教學的理念主要是針對現代教育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一.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的應用指的是將作文寫作過程中的不同步驟進行分開教學,其中包含了學生的造句能力、感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然后將其拆分成為不同的層次步驟逐層教給學生,而在具體的作文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并且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由淺入深,將原本應當從整體入手的抽象籠統的作文教學內容轉變成為分步驟的教學,進而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的清晰明朗。
二.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并提升造句能力
從一般情況上分析,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的緣故,在寫作時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另外再加上語言能力和造句能力不強,在寫作過程對寫作方式比較陌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加大閱讀量,進而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然后再進行造句練習。在剛剛開始教學時,教師不能對學生有著太高的要求,而是先要讓學生將句子寫順,然后再進行表達練習。采取口頭造句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時間。在對學生造句進行檢查的過程中雖然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需要關注句子的完整度,先讓學生進行最為簡單的造句,然后再嘗試著添加形容詞,幫助學生從基礎出發來提升造句能力[1]。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會積累一定數量的字、詞、成語、歇后語,但學生往往只會用來解答注音和組詞的題目,在日常生活和作文中不能準確應用,讓這些已經記住的詞匯變成了“死詞”,這就要求教師要設計一些學生有興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作文和日常口語中能夠嘗試使用。造句比賽就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教學方式,對于比較生僻的詞匯,教師可以給出范例供學生參考。
三.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隨著小學生詞匯量的增加,由于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身造句能力也越來越高,并且還需要讓學生更多的觀察生活當中的細節,培養學生在生活當中的感悟能力。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當中,不僅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而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由于思維過于空泛往往跟不上教師的課堂節奏,往往會出現偏題。另外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只能依靠書本知識和網絡上的知識來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寫作方向與思維方向。另外學校還需要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比如去敬老院做義工、外出踏青、寫生等,一方面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教師要注重學生參與古詩詞的誦讀和感悟,盡管在教學實踐中,誦讀容易但感悟極難,但孩子的本性與詩歌有想通之處,這也是兒歌作為啟蒙教育素材的原因。
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基礎知識不足,因此很難寫作好的作文。而基于這一點,在教學時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對部分優秀的范文和背誦和觀看,而學生在觀看范文之后在短時間內沒有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僅僅只能依靠范圍的格式和套路來進行寫作。由此可見,教師在讓學生背誦范文之前首先需要對范文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范文的優點表現,并且在背誦范文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范文中的寫作特點來進行自我總結,讓學會說呢過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且引導學生改正這種盲目模仿范文寫作形式的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其先對范文當中的重點句式和詞匯進行了解,然后再通過這些詞匯來嘗試著自己組織語句,之后再從固定的句式當中找出自己寫作風格[2]。
五.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先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出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第一步。而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如果作文的主題是一種動物的話,教師就需要提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而后沒有通過觀察日記的方式來找到一些相關的圖片和專業知識,然后學生再通過自己的聯想來打好寫作基礎。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寫出相應的句子,然后教師再將所有的句子進行評比,選出其中幾條最能表現想象力的句子來給學生當做參考,讓學生能夠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想象能力,而后讓學生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到這些表達方式,進而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圖,生動有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圖片。在學習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創設情境,讓孩子們進行思考。學習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小朋友,你們會爬樹嗎?你們會游泳嗎?你們會唱歌嗎?其實我們每個人第一次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是很難的,今天我們看一匹可愛的小馬,怎么第一次過河。”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多媒體上的圖片,分別是小馬遇到牛伯伯、小馬遇到松鼠、小馬自己過河。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對話:加入一個小朋友是小馬,該怎么請教牛伯伯,同桌是牛伯伯,該怎么回答。仔細觀察插圖上它們的表情,也可以讓學生合作演一演。當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勇敢的過了河。此時讓學生說說小馬的感受,體會: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說明遇事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占據的分數比較高,因而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其整體的語文成績。而在層遞式作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目前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并且解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對自身的寫作能力和綜合能力有著一定的了解,而在學生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作文內容分成造句能力、感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教學步驟,讓學生對自身的思維有著最為真實的表達方式,因而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能夠有著更加廣泛的推廣。
參考文獻
[1]馮克芝.讓作文教學“活”起來——以小學低年級語文繪本作文教學為例[J].讀與寫,2019,16(33):58.
[2]萬毅翔.淺談小說中的人物刻畫技巧對小學生作文創作的指導意義——以路遙的《人生》為例[J].數碼設計(上),2019,(9):269.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