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摘? 要】自我效能感,是行為發起者對自己在特定環境中能否具備操作能力的心理預設。由于多種因素,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下。而培養與提升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針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對轉化后進生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后進生;班主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它強調的是行為者對自己實現某一領域的目標所具備的信念或者信心。簡言之,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其能力的一種積極認識。而后進生的轉化,是教師德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更和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因此,探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對轉化后進生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一、發現問題癥結,調節人際關系
自我效能感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針對班級中的后進生群體,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更加顯著。這些學生由于成績差,導致其內心長期籠罩在自卑的陰影中。在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下,后進生的人際關系也會陷入糟糕的狀態。面對同學的質疑和嘲笑,他們常常報以諷刺挖苦、冷言冷語的態度。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對周遭的一切事物產生對立、抵觸和憤恨的情緒。這樣一來,后進生將更難融于他周圍的生活圈,從而在無形中變成“人形孤島”。因此,提升后進生自我效能感是教師工作的重點。
例如,小張一直是班級的“混世魔王”,不僅不守紀律,而且特別調皮搗蛋,成績也非常的不理想。久而久之,班級的其他同學也在有意無意的疏遠小張。面對這樣的現象,小張并沒有改變自己,反而變本加厲,導致人際關系更加僵化。其實產生這樣的現象,是源于小張一直處于低自我效能感的緣故。如果小張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那么他就會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那么,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小張走出困局呢?教師應該和小張進行一次深入的談心,通過對話、狀態分析小張問題的癥結。在深入溝通后,教師意識到小張的困境來源于父母離婚,讓小張變得自卑敏感。再加上成績不理想,同學的疏遠,給小張帶來了很大壓力,所以才會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同學。明確這一點后,教師應主動引導小張,分析其學習的優勢與劣勢,幫助小張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想辦法改變現狀。在這樣的處理方式下,小張逐漸找回了自信,人際關系也得到了改善。
當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第一個帶來的重要影響是人際關系的改善。當自我效能感處于高水平的狀態下,后進生將會對自己形成正面評價,同時也會用善意的態度對待周遭的一切人和事。
二、學會正確歸因,走出陰霾困局
自我效能感對后進生產生的第二個影響體現在學習成績上。而自我效能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主要是憑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歸因方式以及目標定向等因素而間接實現的。后進生常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一事無成。而且,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往往不敢挑戰自己,總是選擇難度系數較低的簡單任務。久而久之,后進生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為了提高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重拾信心,需要引導其學會正確歸因,找到學習與生活的方向。
例如,小明本來是班級中的尖子生。但是一次家庭事故,小明的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盡管他多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長此以往,小明陷入了自我否定的狀態中。作為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心結”,才能想出解決辦法。根據小明的情況,他的一切煩惱都源自成績。那么,改變其學習現狀就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步驟。從小明的經歷來看,他并非一開始就是后進生,而是因為家庭意外導致的。那么,真正的問題就在于小明的心態不夠端正。換言之,小明不會正確歸因。所謂“歸因”,就是找出原因。小明并沒意識到是學習方法出錯、學習壓力過大導致的成績差,而是將一切錯誤歸結為“腦子笨”。因此,找到問題的癥結后,教師要做的是對小明進行心理輔導,讓小明明白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需要找出客觀的因素,而不能一味的埋怨自己、否定自己。即使一次失利,依然可以重頭再來,和智商毫無關系。在這之后,小明總算走出了陰霾,人也變得更加開朗。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學生,常常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總是強加很多主觀因素,甚至會找出很多理由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成功只屬于一部分人。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師需要積極疏導。
三、大力發展長處,增強學生自信
盡管古語云“人無完人”,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盡管他們年齡小、但是仍然有著獨特的個性與氣質,其內心世界更是精彩。有的學生善于舞蹈、有的學生善于溝通、有的學生善于書法……總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即使是后進生也不例外。作為教師,不能只看到后進生的“污點”,看不到其“亮點”。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發掘后進生的長處開始,樹立其自信。
例如,小蘭一直是班級中的后進生,更是他人眼中的“問題少女”。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更需要付出耐心。在教師和其溝通前,需要仔細的觀察小蘭,并且進行家訪,了解小蘭的家庭情況。還可以從其他任課教師獲得“情報”。在多方位的了解下,教師發現小蘭并不像其他同學認為的那樣不堪。事實上,小蘭之所以脾氣差,主要是因為家里貧窮,敏感多疑,所以比較好強。再加上不懂得管理情緒,所以才會顯得難以接近。雖然小蘭成績不理想,但是小蘭在生活中卻是一個很熱心、善良的孩子,而且非常善于畫畫。在了解了這些以后,教師可以親近小蘭,和小蘭像朋友一樣相處,甚至可以為其舉辦“畫展”。在這些策略后,小蘭變得越來越溫和,逐漸改變了自己,自我效能感也得到有效提升。
用“有色眼鏡”看人,指的是用預設的標準衡量他人。很多后進生之所以自我效能感低下,原因在于常常被教師以“有色眼鏡”審視。為了提高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需要發掘其長處,幫助他們形成自信心。
四、調整學習情緒,進行積極評價
有時候,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并不能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當教師處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情緒狀態中,對學生的評價自然不會一樣。對于后進生而言,他們本身是班級中“不受待見”的群體,再加上自制力較差、學習成績不突出,教師對他們更是責備多過表揚,久而久之師生關系會變得更加緊張。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教師要做的是調節后進生的情緒,學會客觀的看待后進生的優勢與劣勢,用積極的評語引導他們,促進后進生的成長。
例如,小軍是班級中的頭號破壞分子,更是所有任課教師的“心病”。不論教師怎么說,小軍都是“英雄不改本色”,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教師批評多了,小軍甚至還會產生對抗的態度,不是曠課、就是逃學,根本無視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更不把教師放眼里。類似小軍的孩子有很多,但是很少有教師可以將其“歸引正道”。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教師要做的是調節小軍的情緒。首先,放低姿態,放松小軍的情緒,讓他明白教師會尊重他的想法。然后,和小軍心平氣和的進行交談,讓小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這樣溝通后,教師意識到有時候錯怪了小軍,其實他并不是故意和教師對著干,只是因為被指責、批評的多了,所以才會產生破罐破摔的心態。在明確了問題以后,教師需要用客觀、積極的語言評價小軍,而不是一味指責。
當后進生長期處于低自我效能感,行為很容易變得偏激,甚至是冷漠。教師不能批評、指責,應調節學生的情緒,給出更加積極的評價,幫助后進生逐漸改變自己。
總之,后進生,一直都是教師的“心病”,他們一直處于低自我效能狀態中、遇事比較消極,才會產生諸多問題。只要教師運用科學的策略,提升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才會促進他們成長。
【參考文獻】
[1]于建國.自我效能感與后進生的轉化[J].新課程(教師版),2007(12):9
[2]王文芳.歸因理論對后進生轉化的意義[J].文教資料,2011(13):140-143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