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玉
【摘 要】家與國的關系十分緊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素養既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目標,還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充分運用歷史教材,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通過橫縱向比較,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感;設計應時應景的歷史情景,塑造感人至深的家國氛圍。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古人事跡,生成科學的家國價值觀,從而為新時代培養大批的優秀青少年。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方法;缺失;干預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模式開始轉型,教師不再一味地強調題海戰術,重視大大小小的模擬成績,而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其中“家國情懷”更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通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有利于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喚醒民族自豪感、培養社會責任感,而且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促使學生的成績與素養可以得到雙向發展,不斷完善并增強學生的人格魅力。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家國情懷”素養在學生的心理落地生根發芽,并不斷茁壯成長。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缺失
(一)未能重視國與家關系
“家國同構”既是家國情懷的出處,也是孕育家國情懷的“搖籃”。然而隨著“家國同構”概念的不斷發展,許多歷史學家只著重于“愛國情感”的研究,而忽視了“家庭意識”相關研究,這樣不但割裂了“國家”與“家庭”的聯系,而且還有悖于“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和價值目標。因此,為了促使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展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梳理“家國”之間聯系,在強調國家是保證家庭安全與發展的外界環境時,還需認識到家庭是國家的最小單位,不斷培養學生的家庭意識。
(二)未能延續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不但是我們國人的“精神食糧”而且還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然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是一味地引導學生學習應試教育的答題思路和方法,而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很少提及。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就會顧此失彼,盡管他們的應試能力不斷上升,然而他們的“家國情懷”素養卻一落千丈,綜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三)未能生成家國情懷素養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育模式只是為了高分而教育,這種“缺腿”的教育思想,雖然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缺少實踐知識,學生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的培養就猶如一個“空殼子”。長此以往下去,學生雖然對“家國情懷”的概念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對于如何踐行“家國情懷”而感到陌生和無從下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從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不能落到實處,學生的家國情懷自然不能有效生成。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干預策略
(一)通過橫縱對比,彰顯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歷經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形成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解讀古代的政治文明、國家運行機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愛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運用歷史對比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家國情懷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不斷生成家國情懷。比如:在教學《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時,我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了兩幅圖片:1.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示意圖;2.蘇東劇變示意圖,并讓學生觀察,思考該圖片反映了社會主義陣營發展歷程,然后引導學生學習本節的新課。學生閱讀一遍教材之后,提出問題:“二戰后初期蘇聯發展狀況如何”?待學生解決完這一問題后,我帶領學生學習了剩余的重點知識,并且運用古今對比法、中外對比法讓學生比較:(1)中國古代的封建主義和當代社會主義的不同;(2)蘇聯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的不同。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而且還能體會到社會主義在我國所煥發的活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還可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借助歷史資源,喚醒家國情懷
歷史資源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內容,是高中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指一切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相關歷史的資源與教學信息的素材和手段。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歷史資料為索引,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順利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時,我運用馬克思、恩格斯人物圖片以及他們共同發表的《共產黨宣言》這一偉大事跡為依托,引導學生走進并了解早期工人運動的背景,并通過講授19世紀所爆發的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英國工人爭取普選權的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事件,讓學生意識到無產階級所蘊藏的強大力量。然后借助“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啟示學生:1.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誕生的?2.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時候傳播到中國的?3.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革命有何幫助?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世界意義,樹立崇高的理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并投入到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學習中去。
(三)設計歷史情境,表達家國情懷
歷史是一門代入感很強的學科。這就意味著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創設不同情景營造家國氛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有感而發,加深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并形成高尚的家國情懷。比如:在教學《抗日戰爭》時,我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生死十日》中某一片段,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如何爭分奪秒,阻止了日軍妄圖消滅八路軍北山軍區主力的“木馬計劃”。通過觀看視頻,不僅可以營造家國氛圍,更加增添了學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而且也為后續深入學習本節課重難點知識做好了鋪墊。
(四)開展實踐活動,生成家國情懷
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利器”,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且還需開設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促進家國情懷的有效生成。比如:在烈士紀念日當天,我帶領學生走進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在觀看完以“郭建光”、“阿慶嫂”等原型設計的軍民魚水情深大型群雕之后,學生認真聆聽沙家浜風景區的講解員講述沙家浜革命歷史,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生會發出“沒有他們的勇于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感嘆,并且情不自禁地對這些革命先輩產生了肅然起敬之情。實踐活動結束后,我讓學生撰寫一篇《沙家浜的故事》文章,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想所感記錄下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家國情操,而且還能讓家國情懷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中。
總之,經過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洗禮,我們不僅形成了“立德樹人”的高尚情操,而且我們還生成了“齊家治國”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我們中華兒女愛家、愛國的有效表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既有利于學生修身養性,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成為一名有擔當、有理想、有本領的新時代奮斗者!
【參考文獻】
[1]郭欣.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03):79-80
[2]李軍.指向“家國情懷”涵養的高中歷史學科“抗疫”課程設計[J/OL].中小學教師培訓:1-5[2020-04-02]
[3]楊梅.寓家國情懷于史料實證的探索與實踐——以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0(05):16-2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蘇苑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