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宇 蔣周
摘 要: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而高等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環節。其中,民辦高職院校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承接著培養技術人才的關鍵,因此我們不僅要求民辦高職院校的老師具備前沿的技術,更應該要求其提升素質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讓他們的師德來影響學生的品德和學風。雖然此類院校已經有師德方面的建設,但因為投入不足、覆蓋人群不全面等原因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依據其辦學模式、執法制度、依存的市場環境以及教師自身特點探索出一條符合教育規律的師德建設路徑。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
我國經濟速度正在換擋,已全速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國際環境也變得紛繁復雜,這使得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面臨更嚴峻的困難和挑戰。民辦高職院校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背離社會主義道德文明,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現象,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損害。師德是教書育人的核心,是影響學生品德的關鍵,是關系民辦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命脈,甚是影響國家教育文化事業的靈魂。因此我們亟待對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進行歷史的、內在的、現實的思考分析,探索出一條符合市場經濟環境、教育發展規律、學校辦學模式、四有師資隊伍的師德建設路徑。
1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1.1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基因決定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經費上。民辦高職院校是由企業、個人、行業投資興辦,它本身缺少國家和政府的資助和重視,所以在經費使用上比較慎重,一般都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不僅如此還更帶有極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在支出上更偏向于看得見的硬件設施,相比之下在師德建設等軟件方面的經費投入就偏少了。
生存壓力決定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精力上。得益于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例如高等教育的擴招,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實施,使得民辦高校有了很大的發展機會,特別是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快速的增加和擴大。然而機會和挑戰是并存的,民辦高職不僅要面對同類院校的競爭,還要眼睜睜地羨慕本科學校的天然優勢,而別人的優勢本身也帶來了壓力。這種壓力主要表現在生源上,生源就是民辦高職的生命線,因此他們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招生工作上,這就導致民辦高職院校更注重拓展外部資源而非進行內涵建設,重生源而非重師德。
1.2師德建設的覆蓋人群不全面
民辦高職院校是有開展師德建設方面的活動,例如以師德師風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以師德建設為主題的專題講座以及相關培訓。但是,一個現實困境就是這些活動覆蓋的人群主要是青年教師、專職輔導員以及新晉員工,而那些工齡比較長的教師、行政人員、高級職稱教師時常會被忽視。另外在師德培訓和考核上,對于青年教師的規定也相對嚴格,基本上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而對于雙師型教師、專業群負責人等挑大梁的教師可能無意間會淡化掉這種規則。
1.3缺乏健全的師德建設制度機制
與公辦高職或本科院校相比,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保障,如評估師德的制度存有缺陷,或者是沒有發揮好機制的約束力,致使很多時候民辦高職在師德建設方面只停留在表面。
沒有準確掌握師德的要義,導致考核內容在設計上不夠科學。民辦高職院校多數認為師德主要考核的是本職工作的結果,即專業教師是否存在教學事故,是否傳授了知識和技能,而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職素培養卻被忽視。這其實是對師德要義理解有偏差造成的。師德的要義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深度,還要有教學氣度教學高度和教學溫度,不僅要完成既有的規定動作,還要以“四有教師”的標準完成自選動作。而民辦高職院校在師德考核的設計上幾乎都是規定動作即具體的教學程序是否完成,而非思想指導和價值引領。
師德考核結果未能合理轉化,缺少與之配套的鼓勵機制。原本是將考核結果與評優評獎評職稱等掛鉤,但實際上還是以業績說話,師德評價沒有在考核中真正發揮作用,久而久之,教師們也將其作為一個流于形式的表格完成填寫,不僅沒有參與的動力,而且還有了負面情緒。
2 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存在問題的成因
2.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行,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在大家共享它紅利的同時也受到了其負面影響。例如隨之而生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也蠱惑了人心。再加上民辦高職院校成立時間較短,教師結構偏年輕化,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思潮和文化現象的侵蝕,從而變得急功近利。在這樣的思想籠罩下,工作重心就可能出現偏離。在師德建設投入上就會偏少,會把大量的經費和精力投向現實的工作中,甚至會失去態度出現失德失范的行為。
2.2缺少獨立的師德建設組織機構和專業的師德培養人才
首先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活動較單一,覆蓋人群不全面,反響不夠積極追溯其歷史原因就是缺少獨立的師德建設組織機構和專門的培訓人才。雖然很多學校現已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但更多的工作內容是監管教師的教學情況,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比賽,對于師德建設的具體方案,奮斗目標、評價導向不是很明確,與真正意義上的組織機構還相差甚遠。其次,組織師德培訓的一般都是教師發展中心的行政人員或者是思政課教師,基本上都是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的,因此對于師德的真正內涵、評判標準,教師的發展方向沒有把握,導致師德建設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形式化。
3 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路徑
3.1加大投入進行師德環境建設
政府、民辦教育協會、校友會以及其他組織應不斷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以紅色的、健康的、正能量思想來引領教育風尚,創建良好的全局的教育環境,從而消解各種思潮對民辦高職院校的沖擊,進而為師德建設創建肥沃土壤;民辦高職院校還應整合資源,利用自己的優勢與企業、省內外高校、境外機構進行合作,創造更多的人脈和資金資源為長期進行師德建設凝聚力量;學校應照鏡子,對標對表進行自上而下的革命,從決策層開始加大對師德建設的關注度,從大局出發從整體把握提高其重視程度,視其為長期工程來進行建設。
3.2建立獨立部門引進專門人才進行師德制度建設
設立師德建設專項資金、引進專門的師德培訓人才、建構獨立的師德部門是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得以順利開展的保障,同時也是制度建設的基石。
首先要從國家教育層面來講,應在全國師范院校開設專門的師德培養課,培育專業化師德建設人才。為民辦高職引進專門人才提供可能;設立全國高尚師德教師信息庫,為師德建設人才流動暢通渠道,為民辦高職院校得到均衡資源提供便利;從政府、教育協會、其他社會機構層面來講,應多開展省市級的師德培訓機會或搭建各類學習交流平臺,為民辦高職院校師德建設不斷培養最新人才;從學校本身來講,要不惜一切代價引進相關專家來培育一部分青年教師來作為師德建設的儲備人才。
其次要成立獨立的師德建設組織部門,這是提高師德建設成效的關鍵。專人做專事,獨立的部門負責整套的事,這樣才能將師德建設形成體系。由此才能制定出符合民辦高職院校特點特色的師德建設方案。這樣更有利于快速地了解師德的要義,更科學地制定師德評價的標準、更豐富地開展師德教育活動、更精準地實現師德考核目的、更公平地導向師德聯結的各類評優,對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才能提出更現實的直接的建議和幫助。
3.3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進行師德自我建設
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無論從工作環境、工資待遇、還是發展空間都與公辦學校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受學校成立時間的限制,身在其中的教師都是年齡偏小的,他們對學校的認知寬度、融入程度、認同深度都是不夠的,也就沒有多少主人翁意識,因此更容易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更快跟隨社會不正的教育風氣。因此民辦高職院校的全體教師應自下而上進行學習,全面了解學校的歷史和文化,提高主人翁意識,增強主人翁的職業感和責任感;應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來不斷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進而增強對自己所處環境的學校自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踐行自己的思想覺悟傳授自己的品格修養,更好的從事這份職業關愛自己的教育對象,更好的扎根這里從事教學專研學術,才能一絲不茍的用教風引領良好學風。
參考文獻
[1] 肖彤.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7
[2] 張凱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6(11)
[3]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4] 徐鋒,安祥仁.近年來高校師德研究述評[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3):80-83.
本文系 四川省教育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19-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