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會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課程,讓學生學好小學語文不僅能夠促進其語文知識的增長,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高年級學習和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基于此,本文將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三個維度出發,全面地分析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提高;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方式和行為,調整教學的策略、結構和體系,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全面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來探索科學、創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改善教學的現狀,最終真正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能。
一、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通常情況下,觀念直接影響著具體的活動和行為,也就是說只有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才能夠保證教學行為的科學開展和高效進行。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根本上轉變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觀念,拋開“師道尊嚴”的教學思想,真正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并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適當減少理論講解和傳輸的時間,樹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學習的空間,促使學生可以自主地發表觀點和看法、提出問題和質疑,從而讓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草原》時,筆者轉變教學觀念,將課堂時間更多的留給學生,發揮學生們的主體地位,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學生們對課文進行朗讀,掌握課文生字詞,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們自主閱讀課文,并利用閱讀環節,對課文進行分段,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學生們閱讀結束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闡述課文的大意,同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筆者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二、聯系生活實際,挖掘語文知識原型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源泉和最終運用的歸宿,所以生活中蘊藏了許多知識的原型,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為現實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善于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案例、素材和資源,挖掘知識原型,并以巧妙的形式融入到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以此來還原和創設現實生活情境,促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和體驗語文的無處不在,并能以生活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語文知識,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并提高學生學習實效。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時,小學階段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黃金時期,以本篇課文內容為例,筆者先帶領學生們熟悉課文內容,然后再引出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們根據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如,肆意砍伐樹木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人們將垃圾隨意丟棄會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哪些危害?通過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學生們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樣,筆者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挖掘語文知識原型,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創設問題情境,增強課堂提問效果
過去,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往往是采用直白的方式,并直接給出答案,不僅沒有發揮出提問的作用,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產生依賴的心理,最終造成學生思維的停滯和僵化。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語文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出發,來設計各種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并找準時機、以巧妙的方式向學生的提問,以此來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制造懸念,增強課堂提問的效果,有效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展開分析和探究,讓學生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授《少年閏土》時,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比,筆者決定利用問題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同時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上課后,筆者對課文進行朗讀,讓學生們熟讀課文內容,然后,筆者再提煉課文中的問題,讓學生們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筆者會鼓勵學生們多創新,融入自己的想法。這樣,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增強了課堂的提問效果。
總而言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任務的實現,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每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當充分認識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并明確自身的職責和使命,真正跟隨課程改革發展的步伐,樹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把握教學的本質性要求,通過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等策略的運用,來推動語文教學的轉型和升級,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才能夠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 梅興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36.
[2] 李雪.關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