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 要: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其核心目標是讓學生擁有更加優秀的個人思想品質,并且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成為更加優秀的未來人才。德育教育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如何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德育教育;滲透途徑;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進入了很快的發展階段,開展德育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應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一、借助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育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實現學生精神層次的提升。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應借助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接受德育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積極奉獻社會》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個人的責任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我向學生講述了企鵝的故事。南極的氣候非常寒冷,雖然企業有著厚厚的“皮大衣”,但是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為了能夠讓每只企鵝都能夠感受到溫暖,在寒冷中生存,企鵝會采用“抱團取暖”的方式,有秩序地圍在一起,并且根據溫度對間距、層次進行調整,從而使整個集體中的企鵝都能夠順利度過寒冷的夜晚。學生被企鵝的精神感動了,認識到,每個人都處于社會中,個人的責任對社會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為社會中的一名成員,也要為了社會的發展而進行努力,才能夠實現共贏。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學生對于其中的思想和精神進行了吸收,更好地掌握了德育知識。
二、結合生活案例,約束自身行為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基本了解社會交往的基本道理,但是很多初中學生都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行為上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進一步的關注和引導。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案例,為學生做出行為上的指導,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使學生的自律能力實現提升。
例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的時候,由于學生對于網絡非常熟悉,因此我讓學生自告奮勇,來講一講自己與網絡的故事。有的學生分享了自己在網上交朋友的經歷,感覺網絡能夠讓自己多一份友誼,非常有意義。我對學生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交友的時候,可以接觸到遠距離的朋友,使交友更加方便,這是有益的部分。但是有的不法分子會借助網絡中可以虛擬身份的便利條件,來進行違法犯罪的事情,特別是對于未成年人進行誘導和唆使,將會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較大的經濟和刑事犯罪。在生活案例中,學生對于網絡交友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在日常網絡聊天的時候,會盡可能與陌生人聊天,并且不會向對方說出自己的真實信息,一旦對方存在經濟犯罪、刑事犯罪的苗頭,就會馬上進行識別,并且上報給家長及老師,對自己的人身安全進行保護。
三、利用名人故事,實現思想升華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對于他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行為思想進行指引,還會讓他們產生精神上的動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列舉名人故事,讓學生能夠從“模范”“榜樣”身上看到人性的閃光點,從而產生學習和模仿的欲望,實現思想精神上的升華。
例如,在學習《以禮待人》的時候,我對學生講述了列寧的故事。列寧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俄國歷史乃至全世界歷史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領導人,列寧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而他也是個非常謙遜有禮貌的人。在一次下樓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女工端著水上樓。女工看到了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列寧親切地對她說,她端著東西比較不方便,而自己空著手,應該給她讓路。作為非常有地位的領導人,列寧毫不驕傲,而是以禮待人,展現了他的優秀品質。在列寧的故事中,學生感受到了列寧的優秀品質,也同樣認識到了禮貌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和列寧一樣以禮待人的優秀人才。通過講授名人故事的方法,能夠讓名人的行為給予學生思想上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實現思想上的升華,為了成為和“榜樣”一樣的優秀人才而進行努力。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與法治精神的重要課程。初中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發展和建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既符合初中生的成長特點,也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德育教育。因此,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幫助初中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鎮東.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淺談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9(20):209-210.
[2] 任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N]. 發展導報,2019-06-1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