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劉國偉 席玲 張弦
摘 要: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以下簡稱42所)是我國成立最早、實力最強的復合固體推進劑專業研究所。建所55年來,42所肩負使命,南北轉戰,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努力為國家探索能量更高、性能更優的固體火箭推進劑,推動固體推進劑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艱苦卓越的“高能探索”之路。持續推進了固體動力技術的發展和高新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為夯實國家國防安全戰略基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鍥而不舍的“高能探索”中,也逐步形成了42所人“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
關鍵詞:新時代;航天;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8.26”重要批示中提出要“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強調,弘揚航天三大精神“要在‘大力弘揚上功夫”,“要豐富新時代航天三大精神新內涵”。42所“高能精神”是航天“三大精神”在42所生動而具體的體現,進入新時代,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新時代繼續凝聚、激勵42所干部職工堅守航天報國初心、踐行航天強國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能精神”的基本內涵
42所高能探索是航天固體動力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部分。在高能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高能精神”,是航天“三大精神”在42所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她蘊涵了航天“三大精神”所具有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嚴謹務實,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等基本內涵,同時又體現出了42所在高能探索中所呈現的特有的行業特點和精神氣質。
(一)、科技報國的堅定信念。高能探索是國家賦予42所人的神圣使命。42所人響應國家號召,北上南下,幾經搬遷,義無返顧,始終把國家需求放在第一位。面對高能攻關未知的風險,42所人歷經挫折,始終不忘南下初心,攻堅克難,奮勇攻關,表現出了航天人熱愛祖國、科技報國的堅定信念。
(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航天事業是一項高科技事業,必須以科學求實的態度,按照科學規律辦事。高能探索初期,面對過高的攻關目標和薄弱的研制基礎,42所人沒有氣餒,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摸索規律,積累經驗,不斷提升能力。及時科學調整攻關思路,多路探索,轉戰“亞高能”,最終實現了中能推進劑的研制成功。在后期的高能探索中,吸取初期探索的安全教訓,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科學實驗,膽大心細,吃透技術,把握規律,最終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高能原材料的研制、生產和應用難關,成功掌控安全風險,實現了高能固體推進劑應用于型號。
(三)、永不言棄的進取精神。在高能征程中,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無論是挫折還是成功,42所人始終緊盯“高能”目標,鍥而不舍、永不言棄。初期探索遇挫,便多路探索;高能下馬,便臥薪嘗膽,從頭再來;無人敢干、沒有支持,就創造條件自己干;高能成功,慶功時刻,依然不松懈,提前布局,開始沖刺更高目標。咬定目標持續攻關,正是“勇于登攀”的航天精神在42所人身上的充分體現。
(四)、團結協作的大局意識。航天工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推進劑研制成功到應用于型號,離不開各方的協作與配合。作為一項基礎性技術,從高能會戰、聯合攻關,到工程放大、型號研制,42所人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全力配合發動機和型號總體開展技術攻關和生產協作,確保不因推進劑影響研制進度。型號研制中,作為協作配套單位,多次主動擔當,積極作為,配合型號開展攻關,解決了型號研制重大問題,為型號成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五)、甘于寂寞的奉獻精神。“航天型號,動力先行;航天動力,推進劑先行”。一代固體推進劑的成功研制和應用,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默默為之奮斗、探索。無論身居三線山溝,還是鄂西北三線城市,42所人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甘當“奠基石”。正是憑著甘于寂寞、“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42所形成了“預研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的良好格局,為世界一流軍隊建設、航天強國建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新時代“高能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精神新內涵
進入新時代,“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對固體推進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更為緊迫,作為市場主體面臨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員工隊伍年輕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化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既要繼承“高能精神”蘊含的優良傳統,彰顯其時代價值,更要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賦予“高能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一)、“高能精神”是42所應對時代挑戰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1、激勵干部職工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建設航天強國,必須弘揚航天精神,“高能精神”正是42所人踐行航天精神的樣本。近年來,42所利用三線舊址建設了航天傳統精神教育基地,根據高能探索的歷程整理、編撰了相關企業文化書籍,通過各種形式廣泛講述高能故事,弘揚高能精神,充分展示42所人身上所蘊涵的航天優良傳統,增強了青年職工對航天文化的認同感,強化了干部職工干好本職、獻身航天的榮譽感、使命感,把寶貴的精神財富轉變為攻堅克難的發展動力。
2、塑造企業形象的鮮明文化品牌。“高能精神”蘊含了航天精神的共性特征,更彰顯了42所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從高能探索中成長起來的高能隊伍成為了當前固體推進劑研制生產的重要骨干。42所某高能課題組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青年文明號、航天金牌班組等系列稱號,所在黨支部被授予集團公司紅旗黨支部,“高能精神”成為42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高能探索的故事和成就先后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的關注,多次對42所燃燒激情托舉起大國長劍的攻關故事進行專題報道,充分展示了42所不畏艱險、科技報國的航天企業形象。
3、構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能精神”匯聚了高能探索中廣大科研人員良好的精神品質、工作作風和管理經驗,包括嚴謹務實的科研作風、大力協同的團隊精神、超前布局的戰略思維、技術為本的發展思路等。這些在高能探索中積累和形成的作風、經驗,奠定了42所發展建設的重要能力基礎,也是42所當前和今后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新時代呼喚“高能精神”新的內涵
新時代實現新發展,改革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手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軍民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途徑,人才隊伍是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必須圍繞這些新的時代要求培育新文化,豐富“高能精神”新的內涵。
1、推動高能新的發展需要更加開放融合、合作共贏的創新視野。未來的推進劑發展需要更具前瞻眼性、戰略性的原始創新來驅動。作為國防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42所必須以更加開放融合、合作共贏的創新視野,吸納各方創新力量,凝聚先進的創新思路,建立合作共贏的協作機制,以極具前瞻性、戰略性的自主創新成果,驅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創新發展,更好滿足新時代一流軍隊建設的需求。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革舊鼎新、興利除弊的時代氣魄。42所已經是一個市場主體,全面參與到了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技術創新、軍民產業都必須直面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全方位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職工群眾,都要認清形勢,直面競爭,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和勇氣,適應、參與和推動一切與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改革創新。
3、激勵干事創業需要崇尚實干、敢想敢干的鮮明導向。新時代需要真抓實干。要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收獲與貢獻相匹配”的原則,在企業樹立與新形勢、新要求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有效統一,對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行為及時獎勵,肯定干事創業的行為價值,激發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讓正向激勵發揮出鼓勵實干、崇尚實干的導向作用,全面激發和調動干部職工新時代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成就新的業績需要忠于職守、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42所正在成為一個高科技企業,對內需要高效的產研體系銜接配合,對外需要快速響應市場的運行機制。這些都有賴于各類專業化人才的支撐與協作。要加強各類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把每一個崗位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力量匯聚成新時代干事創業的巨大洪流。
三、新時代大力弘揚和發展“高能精神”的相關建議
(一)、發展和豐富“高能精神”的物質和文化載體,持之以恒開展航天傳統精神教育。繼續完善航天傳統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設,采集、充實“高能精神”人物和故事,建設“高能精神”相關文化設施,形成一批“高能精神”宣傳教育的文化載體;選樹高能典型人物和團隊,加強宣傳和傳播,增強“高能精神”的內外文化影響力;對照新時代型號研制、產業發展要求,豐富活動載體,推進具有高能特色的安全、質量等專項文化建設,強化青年員工科研作風建設,鞏固航天優秀文化基因,傳承航天優良傳統。
(二)、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多相包容、合力聚能的協同創新機制。立足固體推進劑發展,向上拓展裝備發展需求的專業視野,向下細化專業學科支撐建設的發展思路,以更高的大局意識、更強的責任擔當,進一步明確固體推進劑技術發展的使命和方向;充分利用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的優勢,聯合各方力量,搭建創新平臺,完善運轉機制,凝聚創新合力,力爭取得相應突破,夯實固體推進劑在航天強國、世界一流軍隊建設中的戰略支撐地位;立足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建設要求,探索完善直接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的快速反應機制和創新管理模式,強化研發與市場、研發與生產的緊密結合,疏通成果轉化機制和通道,提升創新體系對軍、民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三)、加大改革調整力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干部職工市場化意識、產業化觀念。整合黨、政、工、團整體優勢與合力,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讓改革創新的觀念深入人心。強化改革發展的思想、組織和作風保障,持續深化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管控模式優化、科研生產管理模式調整等改革。著眼軍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要求,強化“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意識,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不斷梳理優化研發、生產、管理等運營流程,逐步建立快速響應市場的運行機制。
(四)、加強各類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工匠精神”,推進激勵機制改革與探索,建立崇尚實干的鮮明導向。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觀念,加強員工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建設,培育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堅持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選人用人導向,持續做好各類專家的選拔、推薦和培養,完善技術、技能、管理和服務等各類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素質、能力與業績相匹配的職業晉升機制;完善以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為代表的系列激勵政策,堅持目標導向,強化實績考核,提升激勵的及時性、有效性,讓實干、能干成為企業的風尚。
作者簡介:秦超,男,漢族,38歲,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陽市清河路58號,441003
劉國偉,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陽市清河路58號,441003
席玲,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陽市清河路58號,441003
張弦,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陽市清河路58號,4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