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信息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和調整教學理念與方法,微課就是信息化時代的新興教學方式,因為微課的突出優點就是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并且顯著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本文將對微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微課;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分析
一、微課概念和原則的簡要介紹
微課開展需要依托于多媒體設備和一定的信息技術,因為它主要是以圖片、視頻和音頻等方式呈現出課程的重點內容。微課的顯著特點就是碎片化、主題明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短時長等,通常一節微課的時長大概在十分鐘左右,目的是對某一主題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講授和解析,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微課的學習。微課也能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其價值,因為道德和法治課程涵蓋的知識點比較廣泛,例如與家人之間的親情,與同學之間的友情,憲法的基礎知識等方面。在學習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章節的內容時,可以通過舉例的方法向學生解釋理論知識點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向學生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活動時,有幾個方面的原則需要注意和遵循。首先教師需要對微課的時長進行科學的控制,5~10分鐘的微課能夠有利于學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學習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學習和把握本章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道德與法治授課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在保證教學重難點能夠清晰呈現和解釋的前提下,盡可能讓視頻內容更加豐富和有趣。第二個方面則是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制作的部分微課視頻可以供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和參考。
二、微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體現
(一)優化課堂結構,讓課堂時間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流程一般包括教師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對課堂內容進行導人,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的興趣和熱情;然后在正式授課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教學的重難點,并且由淺入深地耐心向學生解釋理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最后則是對整節課堂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小結和拓展思考。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使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它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即流程過多和時間較長導致學生的經歷無法持續集中。
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微課。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微課本身通過視頻和圖片等形式呈現,所以可以比較輕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觀看視頻的熱情,因此微課可以作為傳統教學課堂的導人內容。同時學生對視頻和圖片的接收效果遠遠比單純的文字和教師的口頭講授效果更好,十分有利于學生明確把握和深刻理解課堂重難點。
(二)深化課堂內容,引導學生的拓展思考
因為微課內容一般都是在正式授課之前已經制作完成的,而且學生進行碎片化的微課內容學習也可以安排在正式授課之后,所以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完全可以對微課的教學內容中進行一定的拓展和深化,通過呈現更具有深度的內容和合理的發問,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進而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的《思想品德》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愛在屋檐下》時,可以靈活應用微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家人之間美好而珍貴的親情。教師需要在微課中呈現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親人之間的溫馨,可以通過呈現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飯,看電視的照片,或者一家人和睦相處的影視片段等,同時在課后也要布置相應的作業,與家長共同完成,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
(三)結合生活實際事例,拓寬學生的視野
因為大多數初中生都存在社會實踐經歷少的情況,因此學生對于課本中所講述的道德與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可能也無法產生很深的感想和共鳴。因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結合生活實際事例對于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微課可以成為一個呈現實際事例的良好方式,教師可以在微課中向學生多舉一些具有思考和教育意義的事例,供學生在課后進行交流討論和思考。例如學習《公民的基本義務》這節知識,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勢展現一些社會中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的事情,這種事情其實就在學生的身邊,更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感,能夠切身體會身邊的“道德與法制”。
三、結語
微課如果能夠靈活運用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以及教學效果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積極學習制作微課的信息技術和基本原則,以此讓微課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充分體現其優勢。
參考文獻:
[1]徐紅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作者簡介:袁婧(1980.9-),女,漢族,青海樂都市,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學。